看这些“金”宝贝要到这里
天启元年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明代蜀世子宝金印、做工精致的金步摇……今天,辽沈晚报记者将为您细数沈阳文博场馆里的那些金宝贝,让您在家门口就可以过把满目金黄的眼瘾。
沈阳博物馆“镇馆三宝”之一的辽代金面具、高颜值的镶嵌绿松石金牌、国内首枚明代蜀世子宝金印、做工精致的金步摇、已知明代金锭最大锭型的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今天,我们将为您细数沈阳文博场馆里的这些金宝贝,让您在家门口就可以过把满目金黄的眼瘾。
辽代金面具
这件出土于康平沙金张家窑林场辽墓群的辽代金面具,为沈阳博物馆“镇馆三宝”之一。其为目前国内出土的第三副辽代黄金面具。属于目前同类金属葬具的最高等级规格,在辽宁地区尚属于首例,入围2017年“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其含金量为85%,面部特征写实,眉、眼、耳、鼻、口等五官刻画细致,睫毛、胡须清晰可见,具有蒙古人种特征,为青年男性。它不仅是一件奢华的金器,还反映着契丹人的独特丧葬习俗。这件面具被戴在墓主人脸上,四周边缘有穿孔,将它与墓主人身上穿的银丝网络固定在一起,二者共同将遗体包裹严密。当时的人们相信,这种做法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因为没有发现墓志铭,墓主人身份至今成谜,根据该墓的形制规模和随葬品的等级,墓主人应当有“王”一级的贵族身份。
镶嵌绿松石金牌
沈阳市小北街出土的金代镶嵌绿松石金牌,有着颇高的颜值。金质,圆形,表面为镂空的拈花缠枝卷草纹,嵌孔内用金片托底,嵌绿松石等宝石。
金代墓葬在沈阳地区发现较少,而如此精美的文物出土,更是弥足珍贵。
花树状金步摇
金光闪耀、步摇生姿,花树状金步摇从工艺和造型上,都非常吸引人眼球。通过这件文物,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三燕贵族佩戴步摇冠的丰姿。
金步摇是慕容鲜卑特有的一种冠饰,是以花树状树枝干上缠绕桃形金叶形成,这种金属摇叶装饰源于西亚,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传入,3至5世纪在辽西地区特别流行,除用于冠上的金步摇外,在带具、耳饰、马具上也都用摇叶做装饰。大小不一、质地不同的金属摇叶,成为三燕文化的显著特征。
金步摇不同于中国古代妇女使用的名为“步摇”的发饰。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树枝状,枝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固定于发髻。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珠玉花饰会不停地摇颤,因而称为“步摇”。
蜀世子宝金印
“蜀世子宝”是国内首次发现明代世子金宝实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蜀世子宝金印为方形印台、龟形印钮,印面铸有“蜀世子宝”四字。“蜀”字证明这枚金印原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为明代亲王嫡长子。从印文可知,这枚金印为明代蜀王世子所拥有,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征,也是蜀王府历代世子传用之珍宝。
明代建立了严格的宗室爵位制度,将皇子王孙分为八个等级。诸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之外封郡王,由朝廷岁赐食禄,在封地设置王府,世袭爵位,享有特权。据《明史》记载:亲王册封授金册金宝;亲王世子承袭爵位,只授金册,传用金宝。即每个藩王府只有一枚金宝。
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
天启元年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是上供藩王府的岁供黄金,此金锭内底錾刻铭文“长沙府天启元年分岁供王府足金伍拾两正,吏杨旭,匠赵”。这是长沙府上供藩王府的岁供黄金,为已知明代金锭中的最大锭型,存世稀少。
黄金作为贵金属,因质地均匀,坚固耐磨,易分割和熔化,被用作货币。多被铸成錠形,或条状、块状、饼状等流通于世。明代的黄金主要取自云南,万历初年云南每年需解金两千两进京,至万历二十年,曾一度达五千两之多。通常由政府委派官员,将居民编为金户,摊派金数两,给以官价银,然后由金户四处收买,将散碎金子炼成足色金锭上交内府。
金锭的铭文记录了解金的省份、年代、金的成色、重量以及委官、金户和金匠姓名,甚至还有“增补”的字样。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
本报与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等辽沈地区重要文博场所联合,对其常设展、临时展及这些展览上展出的文物宝贝们进行梳理,分类推荐给您,展示家门口就能看到的精品展览和稀世珍宝。您有想推荐的展览和文物宝贝也可以告诉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