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巢”春节 老人如何调整心情

专家建议:多倾诉多活动,专注个人爱好转移思念情绪
辽沈晚报 2022年01月08日

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老人都开始翘首以盼,憧憬着亲人归来,一起热闹地欢度春节。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子女无法和老人团聚。面对“空巢”春节,一些老人感到孤独、焦虑、无助。老年人应该如何调整好心情来抵挡思亲而不得的情绪?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二病房责任主治医师李巍,总结了空巢老人易产生的几种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化解。

李巍医生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15年,在老年人常见基础疾病对认知功能、情绪、行为的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李巍医生介绍说,当老人期待落空,极易造成情绪上的起伏,有类似于无精打采、易累、失眠、食欲不振等反应,或行为模式短时间内发生突然转变,如变得回避交际、反应迟缓等。出现以上问题,老年人要注意关注自身情绪的变化,不妨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丰富日常生活。若上述问题的存在超过3个月,则要考虑就医。

很多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或者怕子女嫌烦,即便想孩子们了也忍着不说。有时候,父母或其他长辈,因害怕给人造成负担,即使出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对外讲。不光是“空巢春节”,其实春节之后的失落感也需要关注。过年时的团聚让老人们处于愉快和忙碌中,而节后的萧条又会让他们重陷失落和孤独,导致情绪低落、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关心。

读者 求助

怎样能让老伴儿心情好一点?

去年春节前,68岁的陈秀芝和老伴儿就早早地准备好了各种年货,期待着在南方工作的儿子,能带着家人回到沈阳过年。 “连团圆饭都吃不上了,心里难受啊!”而巧的是,陈大妈的妹妹一家也在南方没回来,于是陈大妈一直没心情出门。“心里很沮丧,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往年这个时候我们早就拉着购物小车,一起赶大集置备年货了。” 嘴上和儿子视频的时候说着没事,背地里却偷偷地抹眼泪。

今年儿子还是不能回来,陈大妈百感交集。“其实我自己还好,说一说、哭一哭,但是老伴儿嘴上不说,心里却难受得厉害,我想知道怎样才能让他的心情更好一些。”

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

1、焦虑抑郁情绪

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焦虑症、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老人。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情绪低落。部分老人还会觉得身体不舒服,但又查不出具体原因。许多人到了老年阶段,慢慢被动或主动放弃了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掌控,同时产生对衰老和死亡的焦虑感、沮丧感。

2、睡眠障碍

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衰退,老年人普遍睡眠质量较差。很多研究表明,空巢老人较非空巢老人的睡眠质量更差,患有睡眠障碍的比例约占20%—40%。“很多失眠的老年人不愿就医,认为失眠不是病。殊不知睡不好觉危害极大,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时间长了还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3、身体病状

空巢老人负面情绪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会导致老年人群出现失眠、头痛、内分泌紊乱等躯体症状。同时还会影响免疫系统,造成更多的躯体症状,如食欲不振、高血压、胃病、偏头痛等。

4、空巢综合征

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是常被忽视的问题。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前五位因素是:认知能力、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

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关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

李巍医生表示,应该多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加大社会支持力度,从个人、家庭、社会多方面营造健康和谐的养老环境。

专家建议

加强身体锻炼

可通过居委会或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多晒晒太阳。以增强体质,充实日常生活,改善精神状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老年人要从精神上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对于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和他人多做点事,也可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多聊天、多倾诉

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可以和家人或亲朋好友倾诉,如果上述方法解决不了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帮助,专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心理门诊或者精神心理科都是很好的选择。

改变自我认知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家庭结构转变给老年生活带来的影响。现在通信技术发达,可以多利用视频和子女聊聊天,以缓解对亲人的思念。

辽沈晚报记者 王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