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图推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元旦”主题展。辽沈晚报记者 王迪 摄
本报与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等辽沈地区重要文博场所联合,对其常设展、临时展及这些展览上展出的文物宝贝们进行梳理,分类推荐给您,展示家门口就能看到的精品展览和稀世珍宝。
您有想推荐的展览和文物宝贝也可以告诉本报。
这个展览您将与名家相约,还可以了解到他们笔下的新一年。日前,辽宁省图书馆推出“写给新的一年——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元旦”主题展,与读者共赏老舍、季羡林等名家笔下对新一年的热切期盼。
据了解,在中外文坛之中,元旦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元旦的元素,尽管内容不尽相同,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新一年的热切期盼。展览中,从创作背景、作品欣赏等方面将名家笔下的元旦一一呈现给读者,以期人们在欢度佳节的同时,也能精心筹划人生,为自己新的一年加油鼓劲。
【名家笔下的新一年】
老舍:《元旦铭》
创作背景:1941年1月,老舍在《大公报》上发表《元旦铭》一诗。表达了渴望投身到抗战之中,为国奉献的昂扬情绪。
作品欣赏:元旦铭
在今年,希望还象去年,最好是比去年更好:凡是我能做到的,象对抗战的宣传,文艺的创造……我还有欢呼,还有狂笑,因为我心中的一线光明,虽然是孤单微小,至少,至少,会叫我自己坚强,不至于随波逐流去投机取巧!这是我自己的太阳,我的行动是在太阳四周巡绕!对的,凡是我所能做到的,依着良心的吩咐,我必做到!
季羡林:《元旦思母》
创作背景:2006年,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完成了《元旦思母》:“又一个新的元旦来到了我的眼前。这样的元旦,我已经过过九十几个。”他思念一幅有母亲的小画,并且“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让这一幅小画告诫我,永远不要停顿,要永远向前,千万不能满足于当前自己已经获得的这一点小小的成就,要前进,再前进,永不停息”。
作品欣赏:元旦思母(节选)
母亲逝世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我怀念她的次数却是越来越多,灵魂的震荡越来越厉害。我实在忍受不了,真想追母亲于地下了。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最近几年以来,我每次想到母亲,眼前总浮现出一张山水画:低低的一片山丘,上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周围植绿竹十余竿,幼树十几株,地上有青草。
按道理,这样一幅画的底色应该是微绿色加微黄,宛然一幅元人倪云林的小画。然而我眼前的这幅画整幅显出了淡红色,这样一个地方,在宇宙间是找不到的。
可是,我每次一想母亲,这幅画便飘然岀现,到现在已经出现过许多许多次,从来没有一点改变。胡为而来哉!恐怕永远也不会找到答案的。
也或许是说,在这一幅小画上的我的母亲,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让这一幅小画告诫我,永远不要停顿,要永远向前,千万不能满足于当前自己已经获得的这一点小小的成就。要前进,再前进,永不停息。
丰子恺:《元旦小感》
创作背景:1957年1月1日,《文汇报》上刊登了一篇丰子恺的随笔《元旦小感》。在这篇随笔中,丰子恺用诙谐的口吻,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乱象。
作品欣赏:元旦小感
一九五七年元旦到了。想起了某古人的一首小词的开头三句:“春日宴,绿酒一卮歌一遍,再拜陈三愿……”我也想在元旦陈愿。但是没有酒,没有歌,只能陈一愿: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五日我曾经在《新闻日报》上发表一张小画。画中描着三个奇形怪状的女人:一个女人头上梳一个髻,有一尺多高。第二个女人的眉毛画得很阔,占据了半个额骨。第三个女人的衣服的袖子非常大,拖在地上的有七八尺,又转个弯堆在地上。这幅画上写着一个画题:“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画题下面还有小字:“《后汉书·长安城中谣》。注云: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一九五六年深秋子恺画。”
王小波:《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创作背景:1995年年末,作家王小波写了一篇名为《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的随笔,对自己回国后的生活做了回顾与总结,而在总结的过程中,也对平淡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作品欣赏: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节选)
我们读书、写作——一九九五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样提到过去的一年,带点感慨的语调,感叹生活的平淡。过去我们的生活可不是这样平淡。在我们年轻时,每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后来只能写成小册子,再后来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现在就是这样一句话:读书、写作。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远离了动荡的年代,另一方面,我们也喜欢平淡的生活。对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够了……
假如别人来写这篇文章,可能是从当前的大好形势谈起,我们却在谈内心的感受。你若以为这种谈法层次很低,那也不见得。
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选择。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