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与热血之外,要想出圈还须赋予更多社会意义与思考

体育电影,不只是碗鸡汤

辽沈晚报 2021年12月29日

《雄狮少年》的热映,将体育与社会话题相结合的“体育+”电影推上了大银幕。

其实,体育题材一直是热门电影题材,尤其在好莱坞,其市场影响力一直存在。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扶持下,多部体育电影进入国内市场。

去年,根据中国女排真实事迹改编的《夺冠》以8.4亿总票房创造了国产体育电影史新高。但依然没办法与2017年的黑马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抗衡——其一举从13%的低排片现状中“杀”出,逆袭拿下近13亿的票房。

如今,体育电影要想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纯靠展现体育竞技本身的热血与魅力,或是将其打造成一碗简单的鸡汤,已经没办法“忽悠”观众的泪水与钱包了。

一部成功的体育电影,应该打开格局与眼界,让人在体育项目之外,有更多的思考和共情。

只讲体育的体育电影

都票房平平

相比其他题材类型电影,体育电影的拍摄难度极大。

一方面,体育运动专业性强、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在拍摄前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让演员学习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为配合电影的叙事方式,又需要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大量戏剧化改编,像《雄狮少年》中,“擎天柱”实际上在舞狮文化中是没有的,可以说它是为了影片需要而设置的“神来之笔”。

早几年,国际上最成功和数量最多的体育电影基本围绕搏击、篮球和美式橄榄球三个项目展开。随着体育的重视程度和体育项目的多元发展,现在,体育电影的取材、种类、呈现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电影迎来了一个高产阶段,讲述体育人全力追逐奥运梦想的《破冰》等一系列以奥运会为主题的国产体育电影集中涌现。

但仅仅停留于热血和励志的体育电影开始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直到2017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的爆火,才重新让人们看见体育电影巨大的商业潜力。

在此之后,体育总局出台相关体育电影扶持文件,大量体育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共引进了《花滑女王》、《传奇的诞生》、《绝杀慕尼黑》等10部体育电影,但都没激起什么水花。

为何一部既不是本土题材,讲的又是小众项目摔跤的影片能在中国狂揽近13亿票房?

究其原因,《摔跤吧!爸爸》虽然以印度摔跤为切入口,却引导观众进入了另一层思考和境界:国家荣誉、个人梦想、家庭情感,甚至是女性解放这样的社会课题。

所以无关性别、国籍和年龄,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情点,从而引申出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相比热血励志带来的感动,这些明显更能让观众回味无穷。

体育电影如何出圈:

扎根现实土壤,升华体育精神

实际上,中国电影并非没有过体育题材的高光时刻。

从1934年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开山之作《体育皇后》,到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女篮五号》,再到近年林超贤导演的《激战》和《破风》,中国体育电影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样的辉煌一直延续到电影《夺冠》。

不难发现,中国体育电影题材多以真实体育事件为时间点:1999年中国女足在美国女足世界杯上获得亚军,2000年,个人体育题材的电影《女足九号》上映;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之势卫冕成功,也为《夺冠》制造了话题与热度。

体育运动本身自带的热血和燃情是被电影创作者们青睐的重要元素,但是,体育电影要想出圈,还需更深一层。

《雄狮少年》虽然以舞狮为题材,却没有局限于这项运动,而是让它为主人公的成长和故事服务,从“留守儿童”角度入手,让少年阿娟依靠舞狮从一个被人欺负的“病猫”成长为一个为梦想纵身一跃的“雄狮”。而纵身一跃之后,阿娟并没有彻底逆袭,他依然前往上海继续打工,这反套路的剧本走向也为电影赋予了更多现实意义,让观众陷入热血之后的思考。

所以,拓宽边界,在体育之外,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思考才是体育电影出圈的通关秘籍。在扎根现实土壤的同时,让体育精神再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夺冠》《雄狮少年》后,国产体育电影有望掀起一波高潮。

以2016年乒乓球世青赛为创作灵感的《中国乒乓》即将开机,开心麻花瞄准女篮题材的《乡村女童篮球队》正式立项,还有多部体育电影正在筹备中。

这些新片,既有根据原型运动员改编的故事,也有对国内大热的体育项目赛事进行改编的剧情电影,更有将体育与动画片、青春片、喜剧片等相结合的“体育+”类型影片。

国产体育电影未来还会掀起多大的惊喜?不妨一起拭目以待。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