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老百姓爱来的网点

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大力开展物理网点社区生态改造
辽沈晚报 2021年12月27日

“我们做物理网点社区生态改造的初衷,就是把满足周边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让网点闲置的地方,真真正正让老百姓用得起来。”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总经理赵晖介绍道。

互联网时代,一方面银行网点在传统功能设计下,多数闲置面积较大,有地方没人来;另一方面网点周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活动空间却相对较小,有人没地方去。对此,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结合“为群众办实事”,基于对网点周边人群的数字化分析,着力开展物理网点社区生态改造试点,打造让百姓爱来的网点。

党建引领的“红色”生态

“第一书记们在我们区是没有办公场所的,建行的‘第一书记之家’,不仅为他们搭建了交流平台,也为共青团提供了活动场所,可以说,是抓住了‘现在’和‘未来’呀。”沈阳市辽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区共青团书记魏启明风趣地说。

5月15日,建行沈阳辽中近海支行以“第一书记之家”冠名的生态场景正式启用。会议区、接待区、党建区、休息区、地标产品展示区等,能够满足网点周边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二十多位第一书记来过我这儿,一起聊怎么振兴乡村。建行裕农快贷、村集体抵质押贷等涉农产品,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建行‘裕农通’服务点已经覆盖辽中20个乡镇、所有行政村。我们还教他们怎么通过抖音等线上方式卖农副产品。”一说起“第一书记之家”,辽中支行行长赵明轩就兴奋不已。

不仅是第一书记们,辽中区妇联、文联、共青团、美协、退役军人局以及网点附近的社区、村委会等,都在这个“共建之家”里举办过培训、会议、业务洽谈、座谈等活动。如今“第一书记之家”的预约已经排到了明年,更多促进辽中区振兴发展、百姓富裕的具体举措都将从这里振翅升空。

惠民便民的“绿色”生态

“像我这岁数的人,以前哪会用手机买东西呀,一开始都是让建行的小孩帮着弄。你别说,这个银联支付,还真是既方便又便宜。呵呵……”69岁的王大妈就住在建行沈阳铁西滑翔支行附近的诗波特小区。最近,在上网点办业务的时候,她被支行新建成的“建行生活馆”给吸引了。

建行辽宁省分行发挥新金融作用,打造“建行生活馆”浸入式场景,统筹商户资源,探索“物理网点+建行生活馆+建行生活APP”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民模式。“线上APP下单,线下网点兑换”,让身处建行物理网点社区生态圈的百姓们购物更放心、安心和省心。

在建行沈阳浑南香港路支行附近居住的曹大姐自发组织的舞蹈队,因为疫情防控、天气变冷等原因,失去了活动场所。支行行长赵健在生态场景建设研讨会上建议将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结合旁边的闲置空间,改造出一处能够承担舞蹈室、合唱室等多种功能的活动大厅。省分行接受了赵健的建议,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改造。现在,曹大姐每周都在香港路支行举办舞蹈团建活动。围绕“善建者·融”“善建者·寿”“善建者·悦”“善建者·怡”四大板块,香港路支行还举办了舞蹈、合唱、绿色蔬菜辨识与种植、精品厨艺、茶艺品鉴等活动,深受当地居民喜爱。“银行网点天然就是与百姓零距离。让网点能够成为本地社区的一部分,能够让当地百姓用得上,建行这是真办实事。”支行所在新世界花园社区街道书记刘心玉赞叹道。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步入建行网点,牵起的是“情”的纽带,架起的是“心”的桥梁。

如今,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已累计完成44家网点的生态场景建设并开放运营,累计开办各类活动1108场、接待周边群众6788人次,让周边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建行温度。

尊老爱幼的“金色”生态

葫芦岛龙港支行位于有着70多年历史的葫芦岛锌厂厂区。厂区常住人口5万,其中60岁以上的就有2万人左右。为给这些老年人提供周到、贴心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让他们更好地安度晚年、享受生活,分行将龙港支行放在了第一批试点行里,并与周边百姓一起,探讨生态建设模式。

通过积极与企业及街道、社区联系,支行获得了大量历史刊物、老物件;锌厂还为建行专门制作了用于展示的铜板、锌锭、铅锭等特色工业品样品;常来支行办理业务的“老伙伴儿”们,也纷纷拿出建厂以来的珍贵老照片……就这样,复用支行原有办公区域,打造出了一个葫芦岛锌厂“小博物馆”,免费向百姓开放。记录着老厂成长历程的一幅幅回忆,一件件陪伴了许多人大半生的老物件,往往让老人们心情激动,热泪盈眶。这些展现的既是历史、是文化,也表达了建行人对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过贡献的老人们的敬意。

丁香湖是沈阳最大的城中湖,每逢周末,携子出游的一家人比比皆是。建行沈阳于洪丁香湖支行进行了亲子主题的网点生态改造,让游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点休息如厕,还可亲子娱乐,并对大、小朋友们普及金融、防假币、反金融诈骗和电信诈骗等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