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世子宝”金印。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清军入川,张献中携千船金银财宝向川西突围,转移途中被明军击败,千船金银沉入江底。
辽宁省博物馆于12月26日开展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展出相关文物。
据史料记载,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中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被四川的明军在彭山击败,张献中的千船金银沉入江底……张献忠的水下宝藏到底在哪?民间歌谣一直传唱“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其中暗含着寻找宝藏的诀窍,如能破解就可以获得价值连城的财富。
2017年,“江口沉银”不再是传说,不再是“史料”,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各式各样的文物,确认了这些历史。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西王赏功”币、精美的明代金银饰品……这些不可多得的珍贵展品目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于12月26日开展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上展出。
张献忠“江口沉银”之谜
1646年,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率部从成都出发,沿岷江南下转移。行至彭山江口河段,遭遇明朝参将杨展袭击,船只被焚,大量财物沉于江底。此后,历史文献中多有关于江口之战和沉银打捞的记载。几百年来,关于张献忠是否沉银,以及沉银地点,众说纷纭。
江口古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北距成都市约60公里,南距眉山市区约20公里,是眉山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从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有重要文物在江口岷江河道内被发现。2014年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生特大盗掘案件,由公安部挂牌督办、国家文物局督查,眉山市公安机关历时两年时间,追缴各类文物千余件,这是2016年度破获的全国最大文物盗掘倒卖案。
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充分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水下文物的保存状况,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2017年和2018年对江口古战场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水考古项目,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借鉴经验。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共发现文物42000余件,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
“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共展出文物500余件,是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全方位的展示。
一场激烈的江中鏖战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明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率军取武昌,称“西王”。次年十月,在成都踞藩府称帝,国号“大西”。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以原蜀王府改建成皇宫,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实施了系列巩固政权的治理措施。
大西政权建立后,与明朝地方武装发生多次战斗。1646年,张献忠迫于清军和南明军队的夹击,率军乘坐满载金银的数千艘木船,从成都沿府河(又称锦江)南下撤离,与明将杨展在彭山县江口镇遭遇,张献忠大败,大量金银沉没江底。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出水的大批兵器,尤其是火器的发现,为确认遗址的战争属性提供了有力证据,大量船钉和船具的发现,也成为寻找沉船地点的新线索。
展览中展出了与江口之战相关的大批兵器,有铁刀、铁枪、铁剑、箭簇等冷兵器,还可以了解到一件火器——三眼火铳,这些兵器是确认遗址性质的有力证据,证明此处就是发生江口之战的古代战场。
“西王赏功”币等文物展出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现了上千件与张献忠大西政权直接相关的文物,地域范围涉及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不但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也为研究大西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张献忠在四川的活动范围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展览中展出的文物为观众深入揭示了明代晚期和大西政权的社会、经济、军事等面貌。
辽宁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该展览在帮助观众解读“千船沉银是否存在”“这是谁的宝藏”“为何沉于江水”“沉银地点在哪里”等谜题的同时,也为大家深入揭示了明代中晚期和大西政权的社会、经济、军事等面貌,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引导观众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文物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丰富内涵。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4月5日。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
亮点文物1
国家一级文物“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亮相展览
在破获的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特大盗掘案警方追回的上千件文物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金光闪闪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亮相本次展览。
据了解,“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铸造于1643年,是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核心文物,对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
关于这件文物,专家们经过研究分析,给出的结论也并不相同。
有专家认为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是张献忠建立大西国后,专门给自己量身定做的金印。也有的专家认为,是李自成在北京建立大顺国后,为了拉拢张献忠而给他定制的大元帅之印。
亮点文物2
展出“西王赏功”币 已成鉴别传世同款货币真伪标准币
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多枚“西王赏功”币,册封后宫的金册,以及錾刻有“大西”年号、税种和四川地名的银锭。
其中“西王赏功”币铸造于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有金、银、铜三种材质,是用于奖励有功部将的钱形奖章,非流通货币。在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之前,“西王赏功”币存世量极少,且真假难辨,为古泉名珍之一。
在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出水的大量“西王赏功”币,分金、银两种,且均未发现任何使用痕迹。这一发现首次从科学考古发掘的角度证实了“西王赏功”的客观存在,也为鉴别传世的“西王赏功”币确立了科学依据。
亮点文物3
展出“辽饷银”:用于辽东军事需要 明末曾征缴辽饷
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了大批反映明代封藩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文物,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和政府税收,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展览中展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银锭,正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反映。其中刻有时间、地点、用项、官员名及银匠名的明代税银,税种包括“粮银”“饷银”“轻赍银”“义助银”“禄银”“税契银”“行税银”等类。以军费需要为目的征缴的辽饷、剿饷、练饷、助饷、均饷等“新饷”是一种战时应急的财政措施。其中,辽饷就与咱辽宁有着渊源。
亮点文物4
金银饰品可了解明代人穿戴饰品流行款
明代的金银饰品类型繁多、样式丰富、制作精良,达到了设计与工艺的高峰。此次展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众多精美的金银饰品,包括帽饰、发饰、耳饰、项饰、腕饰、指饰、腰饰等,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金银饰品中,有一种叫做“三事儿”的饰品或许我们感觉到很陌生,它是明人随身携带用作修颜、清洁之用的卫生用具,主要包括勾环、链条、连接件、挂件等,常配有收纳筒。挂件通常为牙签、耳挖和镊子,男女皆可佩戴。妇女常将金制的“三事儿”挂在裙子上、衣襟上、领口上做装饰品。
而展出的多件饰品,帮助观众了解当时人们穿戴的各类饰品的流行款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