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原书固有章节顺序 梳理出自己阅读的脉络?

辽沈晚报 2021年12月26日

经典是沟通古今的纽带、交流文明的津梁。品读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会因其通达而启迪思想,因其至善而滋养心境,因其厚重而丰富精神。

学生该怎么 读《论语》?

主持人:李振村

学生该不该阅读《论语》,这是无需讨论的问题。《论语》仅一万六千字,却包含了密集的文化知识,出自《论语》的成语就有一百多个。而且《论语》中诸多言简意赅的名言,可以作为作文素材顺畅使用。

但是怎么读《论语》却是一个大问题。《论语》微言大义,每一句都是至理妙言,给人以无限深思;但也因此读之总如雾里看花,不能真切捧到手里。成年人如此,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时的晦涩之感可能更甚。

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们对阅读《论语》产生兴趣呢?或者说,如何能让学生们读下去呢?

破题者:孟春华

沈阳市皇姑区教育研究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辽宁省骨干教师,沈阳市骨干教师,皇姑区首席教师,皇姑区高中语文学科工作室主持人

1

确定目标 选择参考书目

《论语》是用文言形式记载下来的中华文化经典: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语录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从思想上来说,它是儒家学说的集中体现。面对这样的一本著作,很多高中生既希望能够追溯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生命中的文化源头,但又对文言形式带来的诵读、理解困难望而却步。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视角,不仅仅将之作为文言知识学习和识记的范本,而是以整本书阅读的方式品味其经典内涵,定会拥有一次新鲜爽朗、辽阔成长的精神之旅。

现代《论语》多由中华书局出版。我们在阅读《论语》原著时,通常会参考一些对于《论语》的注疏、集解类图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能够帮助自己解读的图书进行参考。

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一直被公认为是阅读《论语》的入门级图书,也是当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论语》注本;钱穆的《论语新解》则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读此书必先读过《论语》,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则是在原文、译文、历代注释之外,加有作者对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

2

梳理脉络 寻找入门之法

接下来就是要确定适合自己阅读《论语》的方法。

作为语录体著作,《论语》的结构形态比较特殊,篇章之间的逻辑性不明显。有学者认为它是一本学生“追念老师”的“纪念册”,也有学者认为《论语》是一本“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

但如果我们能够抽丝剥茧,打破原书固有的章节顺序,梳理出自己阅读的脉络,那么定会对全书各方面都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可以参考李零教授在《去圣乃得真孔子》一书中的做法,将全书分为人物与思想两大体系,以人带事,就事析人,在时间脉络、人事变化上就能够理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也可以参考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解读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成功秘诀。

或者参考钱宁教授《新论语》一书中的以“仁”的内容为主线,将“内篇”的孔子之语分为核心篇、路径篇、实践篇、例证篇、哲思篇;“外篇”的弟子之言分为“评价篇”、“记忆篇”、“阐释篇”,就会发现全书论点鲜明、主题贯穿、层次分明,从而进一步研读、揣摩孔子思想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3

学会识断 品味经典意蕴

叶圣陶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可见“入境”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就《论语》而言,分析具体、鲜活的人物相对简单,品读抽象、艰深的思想相对困难。

那么,在场式学习、体验性思考的阅读方式,是分析国学经典文本中人物性格、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名师连中国说,整本书阅读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是在全书更具体更持久的氛围与情境中,增加读者完成自我的生命触探与生命求索的可能性。

阅读《论语》时,我们可以根据书中的具体人物,整合孔子年表、《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梳理出孔子以及其弟子的境遇、性格、思想等影响较大的主要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人物,最终形成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与认识。这种阅读方式是孩子们摆脱“眼睛”的局限、开启“大脑”的钥匙。

同时,学会识断,也是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觉的又一重要方法。究竟该如何正确理解《论语》中那些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的却带有一定的哲理的语句呢?

阅读时,我们可以沉浸在这个具体的阅读空间之中,同时联系现实与原有的认知去延展、腾跃思维,向更深广、更恢宏的时空挺进。如《论语》中孔子提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它表明了孔子“追求财富不应该违背道义”的主张。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不为人使,不为物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观点;但同时也会思考“在现实生活,人们往往会穿梭在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王国之中:为人所役往往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这些观点都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阅读时如果能够带着理性去审察和借鉴,就会达到读书而自化的境界。也就是王宁先生所说的,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识断者、继承者、发扬者”。

梁启超曾言,《论语》一书,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我们可以在游目骋怀和理性叩问的交织中,完成生命的自我成长、精神的浸润滋养。最后借用他的寄语:《论语》文并不繁,熟读并不费力,深望青年勿荒弃此家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