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晚报作文群 扫码入群
你的家乡,在哪呢?有的人,也许还在家乡,而有的人,却早已远离家乡。对于家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还记得一部很火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大银幕上承载的是家乡的味道和欢笑,是一扫乡愁的荣耀与自豪。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喜爱家乡的理由何止千百条。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载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人以及童年的快乐时光。
本期选取的作文以家乡为主题,对于作者的感情和心理的刻画以及人文景观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都可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进而抒发对家乡景色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我爱家乡
“石油红”
茨榆坨第一小学
孟萧宇
指导教师:卢宏宇
本文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表达出为两代长辈石油人和身为第三代的自豪,突出了优良家风的传承。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爸爸妈妈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去上班,而且很多叔叔阿姨都是穿着这样的红色衣服。妈妈说,这是他们的工作服,是“石油红”,更是中国红。
长大一些后,我知道了我的家乡是辽河油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井架高耸入云,抽油机“不知疲倦”,可敬可爱的石油人忙碌其中,每个人都穿着石油红的衣裳。
爷爷告诉我,40多年前,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自口音的石油人来到辽河,扎根辽河。他们顶着严寒酷暑在野外勘探,靠着手拉肩扛运输设备,抢险井喷时争分夺秒,抗击洪水时奋不顾身。他们钻井采油搞生产,一心为祖国献石油;盖房铺路搞建设,沧海变桑田,盐碱地变成了美丽家园。
爸爸告诉我,毕业那年,他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回到辽河,当上了一名石油工人,不久就认识了我的妈妈。妈妈也是一名石油工人,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一起聊小时候住进楼房的喜悦,骑二八车的威风,一起聊满满的石油情怀,穿上“石油红”的自豪。
妈妈经常给我讲起石油人在“夺油上产”中拼搏奋进的精神,在勘探开发中攻坚克难的勇气,她骄傲地告诉我,新时代石油人的责任与担当。
我是一名未来的第三代“石油人”,在爷爷建设的家园出生,在爸爸工作的地方成长,小小的心灵早已埋下了传承石油精神的种子,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穿上“石油红”,用实际行动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用实际行动将我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那山,那树
铁路五校五年二班
韩欣平
指导教师:李瑛
小作者按照成长的先后顺序描写了家乡的红松树,语言朴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对家乡、对家乡环境的热爱。
我的家乡在沈阳,浑河穿城而过,一路奔流向海。浑河两岸风景秀丽,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我儿时的时光是在乡村度过的。打我记事起,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
早春时节,父母带着我还有一群帮工,手拎树苗、肩扛铁锹来到了一面山坡前。抬眼望去,山上一片荒芜,除了沙土就是石块,光秃秃的连一棵树也没有。父母商量着树苗栽植的标准、人员的分组,而后三三两两地上了山。
父亲拿着锹挖树坑,树坑的开口略呈圆形,直径有半米,深也有半米的样子。母亲为我们运送树苗,我接过一棵放在坑中间,竖直扶正,父亲铲了些土覆在树苗的根上,让我围着树苗转圈将土踩实,又铲土将树坑填满,而后将小树周围的一圈土扒得略低凹些用来积水。
“爸爸,我们栽的是什么树苗啊?”“这是红松树苗。”“它又矮又小的还没我的巴掌大,什么时候才能长高啊?”“儿子,过几年再来看看,那时你们比比个头。”“爸爸,我们为什么在这山上栽树苗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生态、建设美丽家园。”树苗栽植完时,抬眼望去,山坡上星星点点的嫩绿是那么的生机盎然。
我的个子长高了,也到了读书的年纪,跟着父母转到了城里。
假期里,父母都会带我回到那座山上去为红松树松土、割草、施肥。当年栽植的红松苗已到我的胸口高了,还有一些已超过我。它们摇晃着枝叶,好像在说:“怎么样,你快加油长啊,我们要超过你了。”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北风呼啸,白雪皑皑。父母依旧带着我为红松树修整树形、剪枝。
站在山脚下,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衬托得红松林更加郁郁葱葱。来到山上,啊,红松树比我高了足足有几米呢!树干笔直且粗,树上结满了松塔。我拿着锯子锯起了树枝,忽然一个影子闪了出来,吓了我一跳。哦,是一只小松鼠,捧着一个松塔。妈妈说:“儿子,树长起来,生态环境好了,是我们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啊,小松鼠能替咱们播撒松子种树呢!”我点了点头。父亲走到一棵高大的红松树前,一边看着我,一边手拍着树干,自言自语道:“看看,再过几年就成材了。”
一阵风吹过,树梢上的雪花飘飘悠悠地落在这片土地上,一道道金色的阳光透过松针的缝隙也洒落在这片土地上,发出耀眼的光。
我爱我的家乡——沈阳
沈阳市南京一校总校五年四班
王梓任
指导教师:唐潇
本习作简短精炼,层次分明,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沈阳四季的变化,能够准确地抓住主题,浓浓的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
我的家乡在沈阳,这里四季分明,可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沈阳的春天比别处来得稍晚一些,当春风吹过了浑河,吹绿了整个原野,浑河两岸万物复苏,一派生机。浑河清澈见底,游鱼往来翕忽,岸边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小草也偷偷地钻了出来,一眼望去就像碧空里的星星。
当人们还在犹豫穿春装还是夏装的时候,一下子就来到了夏天。红的、白的、粉的、黄的……各种颜色的花朵开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沈城被淹没在花的海洋里;杨柳、松柏、银杏、海棠、槐树……各种各样的树木长满了又稠又密的叶子,绿绿的、油油的……夜晚漫步在城市街头,暗香浮动,沁人心脾。
送走了炎炎的盛夏,秋天不知不觉之间来了。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的诗句,就是为沈阳量身所作。你看,沈阳的秋天是金黄的,辽大的银杏树,齐刷刷地披上金色的罩衫;沈阳的秋天是红色的,鸭绿江北街的秋枫林,放眼望去,仿佛一团跃动的火焰;沈阳的秋天是多彩的,棋盘山山路蜿蜒,层林尽染……
如果说夏秋时节的美,美得多姿多彩,那么冬天的美,美得纯粹,就在于一片洁白的纯洁,漫天飞舞的精灵,把你带到一个白雪皑皑的童话世界。当雪花飘落时,你用手去靠近它时,它会甩甩身姿俏皮地躲开。当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白茫茫一片时,恰恰是小朋们最有活力的时候。他们蹦跳着、欢笑着,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雪里打着滚儿,脸红彤彤、手凉冰冰,心里是美美的、暖暖的……
家乡变化
那些事
抚顺市顺城区新华一校
四年四班 马晟原
指导教师:杨雪
从家乡的变化着手,展现了新农村的面貌,以及小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以后可以在文章结构方面安排更合理一些。
爷爷家在农村,交通也不发达,只有狭窄的山间小路,村里都是大土道,坑坑洼洼,马路很窄,天晴时,随着过往的车顿时沙尘漫天,下雨时更糟糕,马路上全是淤泥,一不小心摔倒,身上便沾满了泥巴。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家院里的那口压水井,想用它压上来水,可不容易,先要取一瓢水倒入井口,然后快速、连续用力猛压压水把,不一会儿,井下的水就引上来了,然后挑起装满水的水桶,倒进屋里的大水缸。
如今,村里旧貌换新颜,村子里修了柏油路,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各家各户都装上了抽水泵,用上了自来水。在党的关怀下,一所所美丽的校园建成,九年义务教育,现在的课本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
我因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