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委举行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新闻发布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刘慧晏介绍和解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及省委第十三届一次全会精神。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于2021年12月15日至18日在沈阳召开。大会提出,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强有力支撑,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大会还明确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生态建设,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加快引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加快推进头部企业本地配套,创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全面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突出沈阳、大连“双核”牵动辐射作用,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增强振兴发展动力活力。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倾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政协工作,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新时代党的群团工作,加快建设法治辽宁,凝聚推动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突出政治安全,确保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抓实边海防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辽宁。
对诚信典型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服务措施
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个领域全方位打造新时期辽宁信用环境。严格落实政务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加强政府采购、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发挥政府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行政、市场和行业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失信惩戒格局。
行政性惩戒要“出重拳”。对惩戒对象申请财政性资金等严格限制,市场准入从严审查,加大检查频次,形成强大监管压力。
市场性惩戒要“扩范围”。向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推送惩戒对象信息,在融资贷款等市场活动中广泛应用,让失信主体“处处碰壁”,让守信有价、守信有用,完善守信受益体制机制,推进“信易贷” “信易批”等守信激励应用场景,让信用良好主体获得便利和优惠。
探索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在办理行政事项过程中,对诚信典型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服务措施。在会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中重点推介诚信企业,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考量因素。
五年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
立案144507件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全省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对违建大棚房、违建别墅、违法占用耕地等问题加强执纪执法,集中开展人防、供销社、粮食购销等系统领域腐败治理。开展破坏营商环境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查处问题1243个、处分1295人。综合施治净化政治生态,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行为,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查处相关问题495个、处分448人。
其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五年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44507件,处分119617人,移送检察机关3070人。
三是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1361起、处分19742人,释放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强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查处突出问题10383起、处分9350人、通报曝光332起,进一步营造清正廉洁、为民务实、尚俭戒奢的良好氛围。
四是持续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监督保障脱贫攻坚”专项行动,严肃惩治贪污挪用、虚报冒领、优亲厚友问题4013个、处分3907人。关注群众各类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开展全省涉农和民生资金项目大排查大起底,推动有关职能部门整改解决问题90%以上,补发群众应得款3.9亿元。
改革人才发展机制 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在人才工作方面,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驻辽科研院所、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部属高等院校作用,积极争取重大科学装置和基础设施落户辽宁。
以“带土移植”方式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主要措施是,聚焦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的断点和堵点,每年公开发布重大科技项目“榜单”,吸引海内外高水平创新团队来辽“揭榜挂帅”、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解决好人才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等后顾之忧,让人才有平台、有待遇、受尊重,让更多千里马在辽沈大地竞相奔腾。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
和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辽宁建设方面,将加快5G网络覆盖,建设沈阳、大连等5G光纤“双千兆”城市,部署智能计算中心。稳步发展“数字+”“智能+”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大连港智慧港口、沈山高速智慧公路等重大工程。加速大数据融合、共享、利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以数字化赋能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数字政府运行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建设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支持教育、医疗、文旅等“数智改造”,加快数字校园和二级以上智慧医院全覆盖。以数字化助推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加快推出更多数字化生活场景,实现数字生活全民畅享。
继续保护挖掘利用红色资源
在繁荣发展文化文艺事业方面,我省将聚焦“十四五”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加强重点选题规划,建立重点文化文艺创作选题项目库,共储备电影《钢铁意志》、芭蕾舞蹈诗《榜样》等各类作品百余个。
在保护挖掘利用红色资源方面,近年来,我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推动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挖掘研究上,策划推出《东北抗战歌谣全集》等书籍,抢救性拍摄了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记录片《铭记》等。在整理集纳上,建立辽宁革命文物数据库,核定公布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65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10818件(套)。在宣传弘扬上,推出“中共满洲省委与东北14年抗战”等百场巡展,创作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话剧《北上》等一大批革命题材文艺精品。下一步,将深挖思想内涵,让红色资源进一步“亮”起来;强化保护管理,让红色遗迹进一步“活”起来;强化宣传教育,让红色故事进一步“热”起来。辽沈晚报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