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扎根大山深处任教 陪伴900余名孩子成长

深山教师教出了300多名大学生

辽沈晚报 2021年12月17日

分组教学时周春祥在给同学们引导讲解。辽沈晚报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 摄

他教过的900多名孩子里,有300多人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

虽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小山沟,他的学生却已经走出大山,足迹遍布五湖四海。

“因为,能放得开吧。”说起为啥要再回到这山沟里当老师,周春祥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盯着他的眼睛好一会儿,记者仿佛明白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

因为,记者在这个个头不高的50岁男人眼睛里,看到了纯真。

从1995年师专毕业回到家乡桓仁教书,26年来周春祥一直扎根在大山深处,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20多项荣誉称号。

而他最在意的,是他教过的900多个孩子里,有300多人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他说:“看着这些孩子靠知识改变了命运,是我最高兴的事。”

山路难行 他推车走9年

已到天命之年的周春祥1995年毕业于营口师专。当时,他完全可以留在本溪市内的学校,或是县城,还可以到自己家所在的沙尖子镇二道阳岔村小学,至少到学校不用起早贪黑。

但是,周春祥却选择了干沟子村小学:“那里缺老师。”虽然同在沙尖子镇,干沟子村小学离二道阳岔村足有12公里。因为二道阳岔村在半山腰,没有公路,每天早上周春祥要推着自行车走3公里的崎岖山路才能骑上车,晚上也要推车走3公里上山才能到家。

从1995年到2004年,周春祥每天都是这样的行程。

山路上,免不了顶风冒雨,两脚泥水;风雪交加,冰路湿滑……然而,9年间周春祥从没有迟到早退过。哪怕是寒冬的早晨,不到5时就得出门,到学校时手脚冻麻了也不能休息,得劈柴生火烧炉子。

周春祥说,这段往返得3个多小时的路程是自己生命中最难忘的路程,“我没把它当做艰苦,而是当作思考教学的良机,许多教学灵感、教育契机、解题思路都在路上萌发。”

一次次家访 留住欲辍学孩子

“破桌子,破凳子,破炉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群野孩子……”这就是对当年干沟子村小学最形象的描述。而第一年,周春祥接的就是六年级班,“16名学生,马上就要升初中了,都是一群野孩子,学习基础差。”

怎么才能让他们把心思用到课堂上?“首先得消除陌生感,和他们做朋友。”周春祥没有急着说教,中午他带着大家修理残破的桌椅,领着大家打篮球;下午放学和他们一起去抓鱼、抓蛤蟆……

不到一个月,他就和孩子们都成了好朋友。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课堂上孩子们专心听讲了,放学后他又义务给大家补课。“最后这16个孩子都考进了沙尖子中学。”

山里的孩子,家里困难的多,“六年级的时候基本都是十四五岁了,能干活了,有的孩子学习挺好,家长也不让念了。”周春祥经常骑车走几十里山路去家访,把辍学的孩子拉回教室。

有一个姓章的孩子,就因为50元钱家里就不让他念了。周春祥趁着午休时间去家访,孩子的继母答应让孩子继续上学,可是晚上孩子父亲回家又变了卦。周春祥不得不再次上门家访,最后他说:只要你们同意孩子上学,这50元钱我拿了。

还有一次,学生张曼一周没来上课,周日的时候周春祥骑了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了张曼家的村子,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山路到了山沟里张曼的家:三间茅草房破烂不堪,张曼怯生生地站在门口,双目失明的父亲坐在门前用双手吃力地编着筐,屋里炕上是瘫痪的奶奶……

这样一个家庭里,张曼年近八旬的爷爷不得不找了个常年在山上看林下参的活。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张曼决定不再读书了。

看着这一切,周春祥的眼晴湿润了,他紧紧地握着张曼的手:“再困难也不能不读书啊,难道你就想在大山里生活一辈子吗?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现状,才能让爸爸、爷爷和奶奶过上幸福的生活,难道你不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吗?同学们都希望你早日回到班级,你不要担心今后的学习费用,老师会帮你的……”

回校后,周春祥召开了题为“手拉手”的主题班会,全班同学都向张曼伸出了友谊的双手。他又给张曼买来了新衣服和学习用品,鼓励她好好学习,不辜负家人和同学们的期望。在周春祥的资助下,张曼顺利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初中。

这些年来,周春祥到底资助了多少学生、拿出了多少钱,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因为他从不记账、不求回报。他只记得,在干沟子村小学9年,接的都是六年级,所有的孩子都考进了沙尖子中学,“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你们住校一天我就住校一天”

2004年秋,九年一贯制的沙尖子寄宿学校成立,干沟子村小学合并了进去。这下子教学条件好了,可是有的孩子不适应寄宿生活,经常往家跑。“最远的学生家离学校15公里多。”

为了稳定孩子们的情绪,周春祥在班上向大家郑重承诺:“只要你们住校一天,我就住校一天!”那一年,周春祥的女儿刚刚3岁。周春祥至今记得他在学校住宿后第一次回家,伸手要抱女儿,女儿却把他当成陌生人,吓得哇哇大哭的情景,当时他心里特别难受。

在学校寄宿,孩子们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周春祥就成了他们的家长,有啥头疼脑热都能照顾到。

一天正上课时,学生孙飞疾病发作,浑身抽搐,周春祥背起他就跑向医院,个头不高的他背着孙飞楼上楼下地交费、测血压、做心电图、输氧,累得大汗淋漓……

因为孙飞家离学校很远,父亲早逝,母亲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周春祥没有通知他们,而是自己承担了医药费、守在医院照顾孙飞。孙飞哭着说家里穷拿不出医药费,他抚摸着孙飞的头安慰说: “你安心养病吧,钱老师已经给付了,今后你有什么困难就尽管跟老师说。”

输液到深夜,孙飞偷偷地跟他说:“老师,刚才护士问我你是不是我爸爸,我告诉她你是我的班主任,却像我爸爸一样对我好。周老师,我从小就没爸爸了,我可以叫你爸爸吗?”

女生王田妈妈智力障碍,爸爸是农民,奶奶有心脏病,缺少管教,是很多人眼中的叛逆女孩。周春祥却不这么看,他让王田每个周末、寒暑假都到自己家里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学习,同时教她懂得感恩,明白上进和争气。

—晃12年过去,王田不仅变得善谈开朗,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王田说:“我一辈子都要感谢周老师,遇到周老师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他不但在生活上资助我,而且他教会我求知,教会我做人。”

如今,周春祥年近半百,女儿也上了大学。他说,自己这些年来最对不起的就是女儿,“我错过了她从上学到高中的所有家长会,即使她在沙尖子学校和我在一个校园里。因为那时我也在给我的学生开家长会。”

周春祥说,自己虽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小山沟,却看到了全世界,因为他的学生已经走出大山,遍布五湖四海,这就让他很知足、很开心,“我在这大山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山里娃,能够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辽沈晚报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

对话周春祥

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记者:为什么选择回到山村呢?

周春祥:因为在这里能放得开吧!我在这生、在这长,我觉得这是我的舞台,我想把这里的孩子都送出大山。

记者:你的意思是这里更需要你?

周春祥:也不完全是,可能是我也需要这里吧。和这里的孩子们在一起,我觉得我学到的东西更有用。那个时候这里几乎就是桓仁最偏僻的地方了,我回来时和我走出去时学校几乎没变样,老师也还是教过我的老师,都年过半百了,农村教育需要补充新鲜血液。

记者:那你是希望自己能给这里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周春祥:我是想山里孩子也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吧,因为我也是山里的孩子。

记者:现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了吗?

周春祥:我尽力了。至少我教过的六年级学生,都送上了初中,让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机会。

记者:这么多年扎根大山,有没有过后悔呢?

周春祥:后悔倒是没有,只能说还有遗憾吧。一个是在干沟子的时候,还有学生升入初中后又辍学了;再就是作为老师,没参加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记者:今年你也50岁了吧,对未来有什么想法吗?

周春祥:我这一辈子就留在大山里了,我的想法就是我在大山里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