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博物馆开馆倒计时系列报道③

这个陈列展从11万年前的沈阳“讲”起

辽沈晚报 2021年12月15日

辽代金面具。动脉影摄

将于12月21日开馆的沈阳博物馆《沈阳历史陈列》展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从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1948年,沈阳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辽代黄金面具、辽代白釉黑彩梅瓶、辽代白釉褐彩梅瓶……这些珍贵的文物,即将在沈阳博物馆《沈阳历史陈列》展第一展厅与观众见面。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此前从未有过通史展。将于12月21日开馆的沈阳博物馆《沈阳历史陈列》展,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昨日,记者采访了沈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为我们揭秘了《沈阳历史陈列》展第一展厅的重点文物和展陈特色。

沈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沈阳地处辽河、浑河中下游,北、东部为山地,西、南部为两河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适于人类居住的理想家园。7000年前,“新乐人”翻开了沈阳历史的第一页。此后,沈阳成为周边诸文化的交汇中心,伴随着周边民族势力的消长,沈阳地区呈现出面貌多样的地方文化类型。当手持青铜短剑的“郑家洼子人”在此渔猎之时,中原文化已逐渐渗透到了这里。公元前300年左右,沈阳被正式纳入了中原燕国的版图。经过秦汉两代的发展,沈阳地区开创了城郭相望的盛世画卷。随着辽、金、元等北方民族政权的相继崛起,一次次政治上的征服和统治,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从而造就了沈阳特殊的历史文化面貌。明朝时,建沈阳中卫,其区域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城市地位不断加强,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阳历史陈列》展从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1948年,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使沈阳过去碎片化的叙事连缀成一部完整的地方通史。

该展位于沈阳博物馆二层,分为沈阳源流、天眷盛京、近代风云三个展厅,将沈阳11万年来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其中,第一展厅沈阳源流中,将展出国内仅存三面的辽代黄金面具、为海内孤品的辽代白釉黑彩梅瓶,以及改写中国陶瓷史的辽代白釉褐彩梅瓶等重点文物。

白釉黑彩梅瓶上的图案是秋捺钵在器物上表现的首例,堪称海内孤品。“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指的是辽帝的行营。

辽帝一直都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里面养成的习惯,居无定所,四季都在转徙。所以皇帝每个时节都有不同的行在之所,这种现象又称之为四时捺钵。

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不同。秋捺钵也称“秋山”,意为秋猎于山。这件文物釉下黑彩的瓷器装饰风格,学术界以往认为是金元时期才出现的风格。这件梅瓶将釉下黑彩瓷器出现的年代提前至辽代,改写了中国陶瓷史关于釉下彩瓷器的历史。

展陈特色方面,展馆因地制宜,注重打造全息场景,以实物和光影相有机融合,亦真亦幻,引导观众融入历史情境之中,具有承前启后、穿越时空的观感。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