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琳连续14天坚守在抗疫一线,终因过度劳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2021年11月26日,36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来到大连康复中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这里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和康复治疗后,即将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就在同一天,大连康复中心医疗保障组副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沙琳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生命的刻度,永远定格在了47岁。连续14天坚守在抗疫一线,日夜奋战,全力协调筹集医疗设备、防疫物资及药品耗材等医疗救治物资,沙琳终因过度劳累,导致心源性猝死。他留下手机里每天近200条的通话和微信沟通记录,留下笔记本中密密麻麻的工作要点和思路,留下院区内忙碌奔走的足迹……
终于配齐一个病区的物资
他高兴得不得了
“我记得非常清楚,11月13日,那是个周六的中午,我们正吃饭的时候,他突然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说因为新冠疫情,有可能要启用附属三院承担部分任务,需要他立刻开始准备。沙琳扔下饭碗,拿起外套就跑出去了。随后的日子,他越来越忙。”沙琳妻子郭然回忆说。
11月15日,经国家专家组论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被紧急征用,作为大连康复中心收治新冠康复期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自此我就没怎么在家见到他这个人。”
郭然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医生,与沙琳是大学同学,自毕业就在大连工作。“我知道,一个病房从无到有,需要多少医疗设备、物资。疫情当前,临床需要的大小物件要马上配备安装,现订货都来不及。沙琳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与不同部门协调。只言片语中,我能够感受到他担负的重压和焦心劳神,但他仍然全力以赴,一心想把所有工作都做到最好。”郭然回忆,每当解决了一些较大的问题,沙琳回家就能高兴地夸自己两句,否则就坐在角落里,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一会儿拿笔写写,一会儿拨个电话。
11月17日,他回来很晚,疲惫中透着兴奋地告诉我,“今天终于配齐了一个病区的医疗物资,可以收患者啦!”那天晚上他高兴得不得了。
11月25日,是沙琳近20天回家最早的一天。郭然回忆,“他晚上7点多到家,可刚进门电话就响了,他鞋都没来得及换就拿起电话,站在家门口的地垫上讲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坐在沙发上闭了会儿眼睛,说‘我太累了’,我让他早点睡。他在沙发上眯了一会儿,又起来,说:‘不能睡,还有事儿没处理完,明早还要开紧急会议。’工作到晚上10点多,他说实在坚持不住了。当时女儿学习完到客厅,他摸着女儿的手说,‘爸爸这阵子实在太忙了,有日子没和你好好说话了。’两人挤在沙发上,说了一会儿悄悄话。随后也没洗漱,倒在床上就睡了。”这是沙琳这些天来,唯一一次与家人好好说了几句话。
11月26日7时,沙琳走出家门,谁承想,再也没回来……
他走了
殉职在疫情防控前线的岗位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装备部部长康海荣与沙琳在工作中接触较多,“26日上午,我们开了一上午会,明确各项任务。中午的时候,我和沙院长还最后敲定了一下应急物资采购的事情。中午分开后,我去接收捐赠来的防疫物资,然后下午就一直没见到他人。我们几拨人打电话找他,都没联系上。”下午5时,附属第三医院的司机许兴隆在停车场沙琳的车里找到了人。“我打开副驾驶车门,看到他侧躺在驾驶座上,怎么呼叫都没反应,手机掉在一旁的副驾驶座位上。” 也许是因为太累了,他只是想在车里稍微休息一会儿,却再也没有醒过来。随后10个多小时的抢救没有让奇迹出现,11月27日凌晨3时50分,沙琳还是走了。
从零开始配备一个标准化病区需要筹集多种物资,翻看物资清单,一行一列,每一项名称、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凝结着沙琳的心血。一个标准化病区,需要的标准化医疗设备及物资64种之多,大到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小到输液贴、纱布、胶布、棉签等等。而要接收新冠康复人员,还需要配备标准化防护物资,防护服、防护面屏、隔离鞋套、N95口罩等15种防疫物资,这些都是防护级别高的耗材,且需要持续补充。“从决定征用到康复中心开始启用,我们几乎每天都是全力以赴,连轴转,精神高度紧张,压力非常大。附属三院正处于筹建阶段,虽然已达到入住条件,但病房里还什么都没有,这对负责这项工作的沙琳是巨大的挑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副院长唐开说。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物资筹备工作困难重重。康海荣说:“干我们这个工作,需要大局观、责任心、遵纪守法,还得细致耐心、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沙院长经常跟我们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哪怕受点委屈,但底线是要守规矩。”“必须按规矩办事”,这是沙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在殉职的前一天,他还主动到医院纪检工作部,表示会严格遵守财务部门制定的出入库管理规定,全力做好救治设备、防疫物资及医用耗材的管理,为附属第三医院正式运营后的相关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沙琳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带领团队,在短短3天时间内紧急筹集医疗设备及防疫物资200余种,并带领分管部门同志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物资管理流程、制度。到11月26日,大连康复中心开放4个病区,接收了135名新冠出院康复人员。
为夫为父为子
他永远是家人的骄傲
走进沙琳的家中,进门一入眼是一个茶台,摆着各种茶具。家里还有一个小房间,放着一排博古架,上面全是各种茶壶。“这些全是他这些年四处收集的。闲着的时候,他就一个一个地擦,拍照。这小松鼠茶宠,买了两个,一个用茶养着,一个不养,自己天天看对照。还让我一起欣赏,‘你看这个养着的小松鼠的毛,是不是更亮了’。”郭然说,沙琳生活中非常有情趣,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喝茶,也愿意带家人去体验一些偶然间发现的小馆子。但是随着疫情到来,康复中心的启动,他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话也越来越少。
在郭然的手机里,存着很多一家三口的日常照片,每一张都笑得眼眉弯弯。回忆起过去珍贵幸福的欢聚时光,仍处于悲痛中的郭然,这么多天来难得露出了含泪的笑容。有一张照片上,沙琳躺在地上,女儿正往他脸上抹面膜。“涂面膜、抹唇膏,他爸随她摆弄,女儿开心得不得了。”
他把我们照顾得太好了,我们都习惯了。在附属二院工作的时候,婆婆那段时间在家里住,他每天中午、晚上回来给老母亲做饭。平常,他还是我们家里的气氛调节者。
沙琳的母亲已经75岁了,两年前老伴去世,如今又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家的天“塌”了。从知道儿子去世的那刻起,母亲就不停地念叨儿子,一遍一遍地回忆着儿子从小到大的各种事。“他上面两个姐姐,他老小,从小被全家人宠着,但他从小就懂事儿,从来不和大人顶嘴,说什么都笑眯眯点头。”“他打小学习就好,一直名列前茅,一到期末就戴一排小红花回家。”“他乐于助人,去同学家玩,一看同学家穷,直接把穿的衣服脱下来留给人家,光着膀子回来的……”
又孝顺又周全,沙琳将全家人照顾得细致入微。
11月6日,沙琳回家探望过母亲,给老人带了水果、鸡蛋、点心,连吃的药都给分装好了,药盒上都标着剂量、用法,写得清清楚楚。“沙琳每周至少给我打一个电话,每次我都会在台历上做上记号,也记上他跟我叮嘱的话。最近十几天没打电话,我特别闹心,拿起电话想打给他,又怕他开会影响他的工作,又怕他开车出危险。女儿最近给我换了个新冰箱,我想把这个很开心的消息告诉他,可思虑半天,又把电话放下了,连续好多天我这心里就是不安。”母亲说,“我总寻思等他不忙的时候再打,哪怕说一句话听听声音也好,结果现在永远也听不见了……”说到这些,老人泣不成声。
“爸爸,我和妈妈到家了,你放心吧。我会尽我所能照顾好妈妈”“我永远爱你。你永远是我的骄傲。”
这是11月27日凌晨5时11分,从殡仪馆回来后,沙琳的女儿给父亲的微信留言。虽然明知道父亲再也看不到留言,自己再也收不到父亲的回复,她还是给父亲的手机发出了这段留言,这是孩子对父亲最后的爱的告白与承诺。父亲离世,17岁的女儿仿佛一夜长大,开始为母亲遮风挡雨。
当医生20多年,郭然本以为自己已经看淡生死,但当挚爱的丈夫突然离世,猝不及防的她感觉世界崩塌了。“沙琳刚走的时候,头一天,我脑子里是空的,喝口水都咽不下去,吃饭喝水都是朋友一口一口地喂。孩子跟我说,妈妈,你学我,大口吃饭,你向我学习。这些天,她比我坚强,一直在安慰我。”郭然说,“这几天,我和女儿也达成了共识。她爸爸活着的时候很开心,工作虽然累,但是他特别热爱;生活也很滋润,朋友也很多。他走的时候表情很安详,没有遭一点儿罪。我和女儿约好了,会把伤痛和怀念放在心底。”
翻看沙琳的微信朋友圈,时空倒转,最后的一条是11月24日,他转发了一条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援助庄河的医护人员返程的视频,并配文:“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11月25日,国家及省工作组(专家组)离连,大连疫情防控已进入收尾阶段。大连多个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12月4日,大连全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孩子们也将重新返回校园。
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换回这久违的平和与岁月的静好。斯人已去,英名长留。当我们全城欢庆,手持一份满意的战“疫”成绩单时,沙琳已经不能与我们同欢畅。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历史会记住每一朵翻腾的浪花。沙琳,他将这份不懈追求和赤胆忠心,作为特别的记忆和激励,留给了我们,让我们去延续、去发扬。据大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