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一景 沈背街小巷颜值再提升

辽沈晚报 2021年12月03日

建院街的垃圾箱和座椅变多了,马路中间的护栏也很精致,还有可爱的玻璃钢趣味迷你雕塑,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拍照打卡地。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今年,沈阳市对10项街道进行更新,并对184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

如今的改造则是从好到优,一街一景,以文化提升街路氛围感、居民幸福感。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西院学生四舍”的楼牌、1964年颁给“三好”学生张宝生的奖状、上世纪80年代沈阳市第二中学孙燕桥同学的录取通知书、气象测量仪器和当年的红头文件……看到这些,你肯定以为我在描述某一个怀旧展览,其实,这些物品将永久地展出在沈阳的一条街路上,成为市民身边最有温度也极具文化气息的“小巷风景”。

73岁建院街变身“露天展览馆”

12月2日,记者来到刚刚改造完成的沈河区建院街,这条诞生于1948年、全长736米的小巷,在73岁时迎来新生。

今年,沈阳市对10项街道进行更新,并对184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如果说曾经的改造是从脏乱差到便捷通畅,如今的改造则是从好到优,一街一景,以文化提升街路氛围感、居民幸福感。可以说,改造一新的建院街,不但可以实现人、车、非机动车完全分离,让步履匆匆的人可以快速通行,互不妨碍;让不着急的行人可以驻足停留,随时歇脚,还可以通过沉浸式的书香气,感受焕然一新、既怀旧又摩登的街路气质。

建院街由“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而得名,如今,整条街路的来龙去脉,都被镌刻在一块锈板上,成为街路上最醒目的文化墙。

另外,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组带状文化展示线,它向人们讲述着建筑大学老一辈建筑师们的典型建筑图纸、建筑大学课程表、文化路集团小学课程表以及第二中学课程表等图文材料,还有一个橱窗专门展示气象测量仪器设备的发展变化。

“今天晚上,我要带孩子过来仔细看看这些东西,这些都是在我们印象中不该出现在马路上的‘展品’,真的让整条街道既有厚度又有温度。”家住附近的市民周先生感叹。

走心细节 不胜枚举

让该慢的慢下来、该快的快起来,建院街在改造之后做到了。如果说人行道上的文化展示是“慢下来”,那马路上机非分离、人非分离的行车道与人行道,则可以让人们“快起来”。

“各行其道,马路感觉变宽了”,行走在建院街的市民都有如此的感觉。沈河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杨蕾介绍,建院街在改造过程中,重新划分道路断面,实现车与人路权分明,还拆除了38根电线杆并实施架空线落地的多杆合一,在人行道上增设灌木等实现硬提升,围绕 “安全、绿色、便捷、活力、智慧”街路的目标,实现“以车优先”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不仅如此,建院街的垃圾箱和座椅也变多了,马路中间的护栏也很精致,行道树下都有写着街路诞生年份的“小说明”。有一些座椅上,还有有趣可爱的玻璃钢趣味迷你雕塑,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拍照打卡地。可以说,整条街路,细节满满,不胜枚举。

沈阳精致小巷 不止这一条

和建院街同时经历提升改造的小巷,还有很多条。今年,沈阳市10项街道更新和184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其中还包括从清文化中提取陵东符号的陵东街和打开记忆之门、讲述东北讲武堂发展历程的讲武堂路。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处长柳熠称,为了避免街路更新“千街一面”,沈阳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则进行设计。补齐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颜值、找回乡愁记忆,是沈阳街路更新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年初,沈阳市城乡建设局组织对全市街路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编制了《沈阳市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实施方案》和《沈阳市“两环十横十纵”街道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现街路工程整洁靓丽、畅通有序、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底蕴,同时打造部分精品文化街区。如今,根据成功经验,沈阳已经更新了《沈阳市街道设计指导意见》,并编制了《沈阳市街路施工精细化指导意见》,这将成为全市今后市政工程高标准设计和精细化施工的指导。辽沈晚报记者 张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