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区崇山书房

“可阅览 可观赏 可休闲”的主题书房

辽沈晚报 2021年10月28日

下午在崇山书房内自习的学生群体。

城市书房(屋)是全民阅读的有益补充,是增长知识,提高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皇姑区以“一房(屋)一品一特色”多元推进城市书房(屋)的建设工作,为丰富城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019年,在沈阳市还未提倡建设城市书房时,皇姑区就率先迈出了第一步,打造了沈阳第一家书房,体现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的新空间,是皇姑区探索社会化运作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2020年,沈阳市开始打造智慧书房,皇姑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参与,以融合置换、企业投入、公有运营等建设路径,结合地域实际赋予书房主题,“文艺清新风”的崇山书房在皇姑区文旅大道上应运而生。

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走访了位于皇姑区崇山中路55号的崇山书房,客观而言,这是一家临街的“小书屋”,不太起眼,若不留意,很可能与其擦肩而过。书房虽小,内容不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陈列图书也颇具特色,用皇姑区图书馆副馆长朴继红的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崇山书房小,却是屋小功能多。”

崇山书房原址为废弃的仓房,占地仅100多平方米,图书馆投入图书3000册,突出“文旅融合”主题,侧重投放景区旅游图书,自助办证借阅设备、门禁联动设备、监控、桌椅及配套设施,与皇姑区图书馆通借通还,全面实现智能服务。

崇山书房在设计上走的是“文艺清新风”,为读者提供温馨阅读空间。同时,书房以打造“文旅融合”为主题,结合皇姑景区专门提供景区二维码,读者手机扫码便可以更加立体地了解景区情况。崇山书房是“可阅览、可观赏、可休闲”的主题书房,集“借、阅、听、看”四位一体,最大限度地迎合读者的现代阅读习惯。

由于文艺清新的装修风格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崇山书房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把图书馆开在家门口,真正为市民打造十分钟阅读圈,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政策,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自助式、转角就能遇到城市书房,让市民有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拉近了市民与阅读的距离。下一步,皇姑区将继续探索城市书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创造更加舒适、温馨、时尚的公共阅读空间,提供更加精准、多元、高效、便捷的阅读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对话运营者

皇姑区图书馆副馆长朴继红:小书房有新天地

记者:崇山书房创立的初衷是什么?

朴继红:崇山书房是在2020年8月17日开业的,迄今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是皇姑区图书馆新建的第二家城市书房。崇山书房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协助、图书馆全程跟踪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以“城市书房、品质生活”的定位,致力于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高效、舒适”的阅读服务。

记者:崇山书房的阅读群体有哪些人?

朴继红:以年轻人为主,例如附近辽宁大学的学生。现在,带孩子来这里看书、自习的家长也逐渐多了起来。崇山书房所处地点不错,旁边就是一级马路,还临靠地铁口,所以人流多。书房平时是早10点开馆,晚8点闭馆,冬天提前到晚上6点闭馆,下午、晚上来看书的人更多一些。皇姑区图书馆人力不够,所以这个书房我们雇人管理。虽然书房小,开的时间也不长,但仅这一年半就有一万人次以上的读者来过,借阅图书已达5000多册次。读者如有需求,可在皇姑区图书馆的公众号或电话咨询,十分方便。

记者:除了常规的书籍借阅外,崇山书房还有哪些对外公共服务?

朴继红:崇山书房除本身拥有的资源外,还和崔修晟老师合作,开展读书分享会,大家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省图创客也与书房经常合作。在常规的书籍借阅的基础上,崇山书房经常陈展一些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介绍他们的事迹,如李凤艳是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传承人;鲁彦君是沈阳鲁氏棉花画传承人;于启全是沈阳于氏面人制作技艺传承人;王辰是沈阳王氏泥人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元平是沈阳冯元平剪纸技艺传承人;陈雪月是奉天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谭威是纪氏布贴画技艺传承人;刘桂鹤是刘氏掐丝珐琅画技艺传承人……目前,书房二楼正展示张敬轲先生的作品,张敬轲是满族人,张氏鹿角椅的制作技艺是从张敬轲的曾祖父张云山开启的,时间跨越百年。张敬轲先生曾复制了沈阳故宫内皇太极当年所坐的鹿角椅,用了300个部件、50道工艺、手工打磨2万次……崇山书房通过对这些沈阳非遗文化的推介,向来访者展示沈阳、宣传沈阳,以此增添书房的内涵与含金量。

市民声音

受访者:韩先生

记者:您对崇山书房印象怎样?

韩先生:这座书房面积不大,但毗邻北行商圈,算是一个闹中取静的读书之地,而且有一些内容厚重、市面不常见到的旧书,我比较喜欢。

记者:平时都什么时候来这座城市书房?

韩先生:我家距这里挺近,平时没事就来坐坐,没有太固定的时间,凭心情。

受访者:张女士

记者:您喜欢崇山书房的哪一点?

张女士:在周边商业味十足的氛围里,文艺清新的崇山书房的出现,有点城市文化之光的味道,显得与众不同,这是我经常光顾此地的原因。

记者:对这座城市书房有何建议?

张女士:这书房很安静,经常有一些非遗小展览,主办方蛮用心的,若能长期保持住这种“小清新”的风格,我觉得就挺好的了。

本组稿件由辽沈晚报主任记者张松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