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的真实”和“共通的情感”

走进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

辽沈晚报 2021年10月24日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三部加一起有百万字,出版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近年来,这本书被很多学校推荐给高一学生阅读,《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篇推送,文末列出了给九个基础年级学生推荐的经典读物,《平凡的世界》也位列其中。

那么这种“大部头”该怎么读?

1带着共通的情感去读

虽然书中的现实离我们很远,但如果我们带着共通的情感去读,就会发现,正如白岩松所说:“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即使是在不同的年代,总会有相似的经历和心境。带着共通的情感去读,你就能读懂书中的故事:即使是生活在现在,你是不是也有过少平那种“自己的贫穷让自己很羞耻”的感觉?青春期的特别经历,你周围是不是也有一个类似“郝红梅”那样,你自以为两个人“很登对”但是人家却另有想法的女孩儿?

即使是现在的偶像剧,是不是也有希望通过一场恋爱而改变自己甚至是家庭命运的“郝红梅”,是不是也会因为自己的困窘而被逼无奈去犯某种错误?

描写少平读书期间的文字在三部中并不算是特别多的笔墨,但是,依旧能唤起我们心中的共鸣,尤其是作为学生,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其实书中细腻的情感,不难理解。

2抓住细节的描写去读 从细节看现实、人性、时代

少安的故事,并不比少平的新鲜或者曲折,作为长子的他,需要支撑起这个贫穷甚至摇摇欲坠的家。于是他跋山涉水娶了素未谋面、但传说不要彩礼的山西女子,他兢兢业业耕种庄稼,帮助家人和村里人渡过一道道难关,他顺应时代发展开办了砖厂并一步步扩大经营,最后还带领全村人筹款建了一座小学。

完美吗?当然完美,甚至是自带主角光环的超级偶像。但是,依旧有细节,却让你觉得他无比真实。比如,妻子秀莲要求分家的时候,他是那样的踌躇和难过;刚刚发财致富的时候,他是那样虚荣地想去投资拍摄电视剧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他不是没读过书不通事理,但是周围的环境却让他具有坚定的“小农意识”。

如果有同学看86版《西游记》,留意过最后的片尾,会发现那个现代的电视剧确确实实有小公司在投资,于是你就会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细节之处,处处透露着现实主义的色彩。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写了少安、少平一家人,还写了很多村里的人和村里的事儿。

比如少安的姐姐,那个从小都没有得到什么关爱的女孩子,最后嫁给了吊儿郎当的丈夫,结果这个丈夫每年从村子离开到处闲逛,过年的时候才回家,她都可以坚持,可以忍,因为她觉得这就是命,她珍惜这么一个曾经在她年纪轻轻对她贴心的人,你可以从她对丈夫的贴心关怀去读懂一个平凡的农村女子。

还有和少平一直是好朋友的金波,上学时候他明明可以不经常回家取粮食,却为了照顾没有自行车的少平而宁愿与他每周奔波,少平家里人多没地方睡的时候,少平甚至妹妹还都可以去金波家写作业和睡觉,上班后的金波可以在少平面前依旧低姿态,诚恳地袒露自己的处境,最后在父亲的坚持下他顶替了提前退休的父亲,成了一名“正式职工”,你可以从朋友之间相处的小事读懂发小的友谊,让人觉得充满温暖和感动。

故事大概就是这些故事,人也大概就是这么些人,这本书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讲故事,用细节构建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小人物拼凑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图景,虽然没有特别多的文字技巧,却是实实在在地打动读者。

从文学技巧来谈,这本书真是没有什么所谓的波澜起伏,顶多从字数上算作是“宏大叙事”,然而细细读来,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从细节入手,你完全可以读到时代的变迁和作者要反映的社会百态。

这本书的价值,我想正体现在这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似乎也正是经历了从单纯的小生物到社会的人的整个感情历程。

那么,在孩子懵懵懂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候,真心推荐这样一本具有正能量的书。虽然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但是人类的共通的情感应该是相同的!

也许书很厚,人物很复杂,但是从细节入手,你可看到众生相,看到一个平凡、真实又让人感动的世界。

十几岁的象牙塔中少年,不妨通过对这本名著的阅读,去相信些什么:相信友谊、相信爱情、相信梦想、相信坚持!

如何阅读 积累语言的课外读物?

主持人:李振村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开篇,就写了农家子弟孙少平来到县城上学的故事:还需要从家带粮票然后买饭菜,吃一顿馒头竟然还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竟然还可以没有菜直接喝喝水凑合一下。这样的情节,放在今日去读,同学们会觉得像是魔幻现实主义吗?

等孙少平回家,我们更是发现,他家几口人都挤在一个窑洞里,奶奶瘫痪在床上,孙少平给她买了一盒止痛片,她竟然舍不得吃,只是一粒一粒数——数了十年。这样的故事,不要说离现在的同学们太远了,似乎连现在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读,可能都太远太远了。

对于这样的著作,学生们怎么看进去呢?

破题者:邢崇

第三十一中学教师,铁西区骨干教师,辽宁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沈阳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沈阳市说题说纲大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