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王畅 政治教师 沈阳市第四十中学
解读人:王永星 高一备课组长 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历史教师
解读人:孟春华 语文教研员 沈阳市皇姑区教育研究中心高中部
今年是我省新高考改革元年,使用的是新课标旧版教材,明年将是我省首次采用新教材高考。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只要是新高考,无论使用什么教材,都是以新课标规定的必备知识为基准。但具体到各个学科,还是有一些内容上的调整,对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为此,本报邀请专家为高三学生解读新教材,助力2022年高考,为开学后进行课后服务提供了方向。
A
语文
从知识记忆
逐步转向知识运用
从2021年新高考试题来看,试题命制已经从“简单型”转变为“驱动型”“复杂型”;对学生的要求则由基本的“回答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一转变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试题题干的问题或者任务。进入高三有意识地训练这种审题能力,尤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指令和情境时,能够明晰问题的指向和层次,不仅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开拓深度,也为其他学科的复习奠定基础。此外,在目前的复习阶段,学生除了要注意积累必备知识,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库;更要学会把握运用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明确是如何运用知识点得出结论的过程,最终将这个过程可以根据其他情境(试题)的需要进行“复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键能力。
新版语文统编教材在理念、编写方式、内容上都有相当大的变化。第一是哲理层面的变化,语文是生活和其外延,语文教材内容中传递出我们对生活的根本性认识。第二是认知层面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认知也在发展。认知即语文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变化,带来了新版教材选材范围的变化和组合形式的变化,其中包括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最后就是编写内容的变化,每一单元前都会有双线(人文主题与学科素养)并进的单元任务导语;每一课都会有学习提示;每一单元后都会有单元学习任务,配有思考问题,提示文本材料与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并从阅读延伸到写作任务的安排。
新版语文统编教材突出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化语文实践活动。以深度阅读、读写结合为指南,促进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自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以教材来进行的“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的整合教学”,让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具深度、广度、厚度。
新版语文统编教材中在语文学科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变化,高三学生在复习时要关注教材这方面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学习提示中有所涉及的知识点,通过积累这些必备知识来夯实语文基础。其次,新版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下册中,最直观的内容变化就是有两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即《乡土中国》《红楼梦》阅读单元,复习时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力图达到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还可以通过北京市、浙江省等其他省市近年来整本书阅读的高考试题,来训练自己熟悉题型,明确考点,锻炼表达,补充阅读中的盲点等能力。
B
历史
通史与专题史知识
整合难度不小
现在的高三首次使用按新课标编写的新版统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编写上有重大变化,它采取了通史加专题史相结合的编写模式。
普通高中《历史》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3册。其中,《中外历史纲要 上》增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部分以及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介绍,突出了“多元一体”的理念与“民族交融”的认知。《中外历史纲要 下》则主要新增了世界古代史、亚非拉地区发展史等内容,扩展了高中历史的广度。3册选择性必修则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以专题总结的形式进行编写,每个专题基本都涉及古今中外,增加了高中历史的深度。
章节内容方面,每单元前言部分概述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明确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每节课除正文外,增加了“学习聚集”“学思之窗”“思考点”“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等栏目,明确了重点,丰富了史料,另外新版历史教材在行文中插入大量的地图、示意图与历史图片,对培养学习时间观念等学科素养有极大的帮助。
2021年高考方案照顾了旧教材的内容,但历史辽宁卷已经没有了选做题(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今年高考以新版教材为依托,考查内容上一定会有不小的变化。世界古代史方面,亚非拉区域史方面,都有出题的可能,而这一部分在历年高考题中少有参照,这要引起高三学生关注。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注意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的理念。如:多元一体、民族交融、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其次,要关注单元前方部分以及教材正文外的辅助内容,包括示意图。第三,要注意通史和专题史教材内容的融合。学生可以自己尝试将专题史相关内容与通史部分进行对比、补充,然后形成自己的复习线索。
整套历史新教材既兼顾了通史的整体性,也兼顾了专题史的线索性,新历史教材内容量大、时空跨度大,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不小的挑战。
C
政治
建立学科思维
把学习引向深入
新教材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变,以必修为例,新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教材,同时旧教材的《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两本选修课本变为新教材中的《哲学与文化》一本。新教材中的《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相比旧教材,内容大大减少。
新旧教材交替,学生感觉难度有所增加,因为课程理念和考核目标的改变,以前的学习方法不适用,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习有法,无法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标中更加强调了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自身发展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学会阅读。深入理解教材逻辑有助于我们建立学科思维体系,从而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在阅读顺序上,要由浅入深,反复读四遍:第一遍通读全文,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遍分析了解结构,分清层次;第三遍,理解把握重点要点,理解难点;第四遍,综合前后贯通全书,建立内在联系,完善知识体系。提高阅读能力对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是有益的。
专注课堂。学习的关键环节就是课堂。课堂上应该记笔记,以整体性、纲要性笔记为主,以疑难问题的关键性笔记为重点,切忌照猫画虎抄教材。
及时复习。归纳整理课堂笔记,以此巩固知识,解决疑难,把学习引向深入。
新课标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引领作为高中思政课学科的鲜明特色,高三学生要根据新课标理念、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来适应新的评价体系。
辽沈晚报记者 冯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