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金属屑” 蕴藏文物“大身世”

辽沈晚报 2021年10月16日

文保小志愿者体验拆“考古盲盒”。

文保小志愿者参与“冶金考古小课堂”。本组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从出土文物上选取的一块微小的金属屑,通过冶金考古,可揭示出这件文物的“年龄”等信息。

10月15日,2021年度辽宁·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启动仪式在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基地举行。

活动现场不仅可赏《考古回望20载辽宁·沈阳》图片展;还可以参与到开启“考古盲盒”“植物考古小课堂”“冶金考古小课堂”活动,在体验考古乐趣的同时增进了对考古学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让记者可以带您走进冶金考古和植物考古现场。

揭秘冶金考古:告诉你出土文物“年龄”等信息

从出土文物上选取的一块微小的金属屑,通过冶金考古,可揭示出这件文物的“年龄”等信息。

昨日,记者走进了冶金考古实验室,这里摆放了多个精密仪器,如热镶嵌机、自动磨抛机、显微镜等,这些“神器”帮助我们解开出土文物的“身世之谜”。

据介绍,进行冶金考古时,首先是要进行样品的制备与打磨抛光。要就要进行冶金考古的文物适合的分析截面,进行镶样、然后用砂纸磨光、抛光机抛光、最后根据样品的材质情况,铜器使用浓度为3%的三氯化铁盐酸酒精溶液作为浸蚀液,以揭示样品的微观组织形貌。

随后,就要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利用扫描电镜检测成分。

了解到成分后,综合运用其他学科,来解开文物的“身世之谜”。“比如,可以通过对青铜器是否含有化学元素锌,来判断它的断代,也就是年龄”。如果含有了化学元素锌,那么这个铜器的断代就会往后推移,锌被广泛使用,最早也要达到明朝了。”工作人员说。

揭秘植物考古:可以了解古人吃点啥

植物容易腐烂,难以保存。但还是可以在考古遗址的土壤中,找到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植物遗存。通过浮选法选取炭化植物遗存,可以了解到古人吃了啥、五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古时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

记者了解到,2002年,考古人员在兴隆沟聚落遗址选取了一些土样进行浮选,并从中发现了炭化粟,由此证实了在距今近8000年前,古人已经学会种植小米来食用。

在活动现场,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还为记者展示了植物考古的过程。

据介绍,植物考古就是把采集到的土样利用浮选法进行浮选获取植物遗存,从而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由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所以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埋藏有大量经过火的洗礼不完全燃烧的植物遗骸,经过炭化作用使得有机质的植物转变为能够长期保存的无机质的炭化物质,这就是炭化植物遗存。

植物遗存浮选采集的过程主要是采样,从考古遗址不同的埋藏背景进行采样样品,如灰坑、房址、灶坑、器物内存土等。之后是运用水波浮选器,进行浮选。因为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从而能够获得轻浮物,将收取到的轻浮物进行标签登记、悬挂至通风阴凉处进行晾干。经过浮选物的筛分、称重、分类等过程后,即可进行鉴定。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