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苏丹 年龄:38岁 职业:评估师
观众:梅芳瑜 年龄:20岁 职业:沈阳音乐学院学生
观众:叶晴昕 年龄:20岁 职业:学生
观众:齐悦 年龄:31岁 职业: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专职辅导员
由林永健主演的《守望青春》正在热映中,“非商业大制作”并没能阻止这部电影的口碑发酵,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人物事件的教育题材影片,不少看过《守望青春》的影迷都把它比作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很多观众自发成为了这部电影的“自来水”,尤其是对学生观众来说,《守望青春》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而已。
那些《守望青春》给出的答案
作为一位高校辅导员老师,我应该是对《守望青春》最有共鸣的观众之一。观影过程中,我既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又引发了思考。我们看似平凡的工作,却如同灯塔般指引着学生前行,更像海鸥,伴飞在学生人生远航的巨轮旁。
在新时代背景下,老师能为学生再多做些什么?如何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的重任?这些我都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
刘威老师引导的不仅仅是电影中的年轻辅导员,还有银幕外千千万万个老师们。辅导员这份工作缺不得全心付出与身体力行,作为学生另一重意义上的家人,只有将爱与责任交融倾注,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面对新的青春“苦恼”,我们也要抓住时代和学生内心的律动,因时而异,创新方法,迈开脚步,大胆尝试。
《守望青春》带给我们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在小小的银幕上,更在银幕之外,这就是所谓的好电影吧。
感恩我们的青春有老师守望
我爱,我想,但不嫉妒;我怒,我恨,但不自弃。当影片中的学生张生和刘威老师一起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眼眶湿润了。
这是一位大学辅导员面对学生在自卑困境中的谆谆教诲!因为他,学生们得以冲云破雾,得以跨越成长路上的关卡。看《守望青春》就像经历一场重逢的旅行,跨越的是长达三十多年的师生情谊。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生活中我们就是离高校辅导员最近的群体。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能有一位刘威这样的灵魂导师。他用海纳百川的包容、一视同仁的尊重、坚如磐石的信念以及对生活永不言弃的乐观精神,让学生们从自卑走向自信,从叛逆中挑起大梁,从迷途中找到方向。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感恩我们的青春有老师们守望!
不仅有师生情 还有传承
国庆假期观看了《守望青春》这部电影,内心受到的触动极大。我属于比较爱看电影的,教育电影也是我很喜欢的题材之一。可以说歌颂老师的电影蛮多的,但《守望青春》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它独特的视角。
电影将镜头对准了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电影虽然是以刘威老师为主,但同时也塑造了高校辅导员的群像,既展现了老一代辅导员的责任心和经验,同时也将年轻辅导员的内心矛盾、挣扎表现出来。《守望青春》除了师生情,还有一份“老一代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的传承”。
看《守望青春》时,我就想起了我现在的辅导员。以前看她,都是以学生的角度,看完《守望青春》再看她,总会有第三视角的感觉。透过她的事无巨细,甚至是她的唠叨,仿佛看到了她工作的繁杂,为我们日夜操心。因为《守望青春》,让我对辅导员老师又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老师,虽然与我们没有血脉关系,但却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影中的灯塔就像一种隐喻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能遇到一个爱生如子的老师,是何其的幸运啊!一个好老师,不仅能在学生时代给你成长方向的指引,更会对你的整个人生起到重要影响。在看电影之前,我也搜索了一些相关资料,《守望青春》的人物原型是大连海事大学的一位导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出现好几次海边灯塔的镜头,这就像一种隐喻,片中的刘威老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就像他们心中的灯塔一样。
看电影过程中我有很多次的感动,笑了哭、哭了笑。影片里,有我自己学生时代的影子。
最有感触的是,电影里像许冠那样淘气打架的学生,在每个人的学生时期,班级里都会有这种很个性的、看起来像刺头一样的同学,但一些这样的学生,可能本质并不坏,就是缺乏好的指引。对他们来说,太需要刘威这样的老师了。就像电影演的那样,刘威老师会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告诉他们这股劲头应该往哪使,这种影响也延续到了他们毕业后,让他们在工作中也变得格外优秀。本组稿件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张铂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