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轼《江城子》为例 理解“隔”与“融”

领略一步之“遥”的魅力

辽沈晚报 2021年10月10日

如何掌握古代诗歌的精髓?

主持人:李振村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小学一年级的教材里就出现古诗文。

古诗词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是让语文科目更加回归“中国化”。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掘古代诗歌的内涵、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掌握古代诗歌的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审美,让他们能读得懂、读得好一首诗歌呢?

破题者:葛岚

沈阳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 辽宁省骨干教师 沈阳市骨干教师 大东区名师

1

理解“境生于象外”的审美体验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如果不读前言后语,苏轼的这一句词描绘的当是一幅特别甜蜜美好的图景——深夜人定,相思意浓,梦里依稀,晨起慵常。一扇窗,隔了诗人与妻子,却添了悬念与情味。不道佳人貌美,只言梳洗装扮;既见婉约姿态,又显出“为悦己者容”的欣然与从容。这扇窗,便似悬在我们与日常美好之间的一层“面纱”,使我们与她永隔“一步之遥”。

很多时候,中国古典的审美需要的正是这“一步之遥”。“疏影横斜水清浅”,那清浅的池水使我们与枝杈横斜的梅树有了“一步之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那敷衍的“卷帘人”使我们与风雨后的一院残败有了“一步之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那游走的云与东流的水使我们与古今同悲的人间别情有了“一步之遥”……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审美讲究的正是这种“咫尺之间”的“欲语还休”。将到未到,似是而非,却又画龙点睛,意蕴无穷。

这种“境生于象外”的审美体验,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词书画独特的创造。而要体验到这重审美境界,就要学会打开经典的那扇“窗”,领略诗人“融天地与方寸,化千里为咫尺”的艺术功力。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作为悼亡词的开山之作,就是这样一篇充满“隔膜”与“融通”的经典。

2

从写作背景着手融入作品

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整首词只有简短的八句,却涵盖了生死永别的沉痛、身世浮沉的感慨以及十年如初的刻骨相思,怎能不让人动容。更何况三种情感浑然融为一体,将苏轼落拓半生、独处羁旅、相思无着的困窘之境和盘托出,又怎能不让人恻然。

从技术与功力的角度,作为北宋词坛开宗立派的人物,苏轼写出这样的传世经典自是不足为奇,更难能可贵的是蕴藉其中的款款深情,不仅是对亡妻,亦是对自己。终其一生,谁没有体会过“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企盼与孤独呢?谁没有经历过“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尴尬与艰难呢?谁又没有体尝过“最是人间留不住”的伤情与无奈呢?

苏轼用一首词,将这些古今同悲的人间至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又不施重笔,不着浓墨,正是中国古典审美的妙处。

3

“隔”是理解这首诗词的关键词

词中重重阻隔,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每一“隔”都被无处不在、无时不起的深情所“融”。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时间距离的“隔”。虽说“十年”,但一个“生死”却将分别之期无限拉长。起笔即悲,让人不禁感慨世间何物能穿越生死之隔呢?

“不思量,自难忘”,在没有“多维时空”之说的古代,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唯有念念不忘才能缓释这天人永隔的悲伤。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空间距离的“隔”。苏轼只字未提远在异乡的谪居之苦,却从妻子的坟茔落笔,一个“孤”字,两处同悲。又着“无处”,世间凉薄更见一斑。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仕途坎坷,时光飞逝,刚说“相逢”,又言“不识”,乍见惊喜,转瞬荒凉,起落之间,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人生况味。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很多时候,真正能够消弭痛苦的不一定是“金榜题名日、他乡遇故知”这样的重要事件或隆重时刻,反而是些“醉里插花”“共剪窗烛”一类微不足道的日常。“幸有回忆,可暖余生”说的就是此番景象吧。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一种心理距离的“隔”。有时候,无话可说,只能沉默;而另有一些时候,想说的太多,也只能沉默。十年岁月,从何说起,一眼相顾,便胜过千言万语。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个“料得”兼“年年”,从梦境回到现实,从憧憬回到清醒,也从片刻安慰回到无尽悲伤。无限情思,戛然而止。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评价陆游《沈园二首》——“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若用这句话来说苏轼的《江城子》也是恰切的。

每一首经典古诗词,都有穿越古今的力量,用寥寥数语拓展我们人生经验与情感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古典审美“天涯可做咫尺,四两可抵千钧”的艺术境界与魅力。

要相信,每一首经典古诗词,都是“一扇窗”,勇敢地推开它,不仅会看到一个“古典的中国”,更会铸就一颗“纯粹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