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抖来看名师

辽沈晚报 2021年09月05日

本期名师:李东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教育部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辽宁馆主题演绎总策划,“辽海讲坛”主讲人。

遇到熊孩子 老夫子也头疼

开学了,家长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收收心吧,别玩了,新学期开始啦!班主任也是煞费苦心,天天和班上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们斗智斗勇。

在中国古代,老师们也有同样的遭遇。据说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论语郑氏注》,抄写者是一个12岁的孩子,名叫卜天寿,是“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这卷论语是当时的课本,小天寿抄完后可怜巴巴地加了四句:“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20个字里,3个错别字,估计明天放学,卜天寿是走不了了,搞不好还得罚写个十遍八遍的。

明代大画家仇英曾经临摹过宋代的画作,画了一幅《村童闹学图》。这幅画只有20厘米见方,描绘了茅草房中的一个学堂,老师伏在讲台上睡觉,学生开始在教室与院子里大闹天宫:这老师兴许是昨晚熬夜没睡好,趴在案子上睡着了,老师戴的东坡巾帽子被调皮的学生偷偷摘下来;穿着青色衣服的小孩儿手拿毛笔回头看热闹;旁边坐着一个穿红衣的小孩儿,本来是拿着毛笔写字,此时也溜号回头看热闹,他的书桌上,正摆放着他的作业,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上大人孔乙己”几个字,这是唐代以来学堂启蒙教学必须教会孩子写的几句话。

画面左边的小孩持书追赶同伴,中间的小孩躺在桌上,像杂技演员一样蹬着凳子。右边的小孩正顶着书做鬼脸。一个小孩儿穿着紫色的衣服蹲在地上,给打瞌睡的老师画像。另一个小孩画了胡子,顶着茶壶,披着草书的长卷,拿着戒尺当笏(hù)板,装模作样地把老师当成皇帝来拜。每当我看到这番情景,就会想起在学校大课间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们的身影。

现代的教育理念是反对体罚学生的,古代的老师在这件事儿上却十分纠结。明代朱载堉有一首《教学难》:教学难,教学难,好将道义惹仇嫌。出入由人管,饥寒谁可怜。打他就说不读罢,不打又说师不严!”

清末吴友如曾用画记载了一个《朴作教刑》案例:通州潞河某位教书先生,脾气特别大,发现有个学生撒谎请假,十分生气,就让几个学生用铁索把撒谎的学生捆起来,然后让他跪在台阶下,自己像县太爷一样煞有介事地审案;还打了学生二十大板,关小黑屋里不给吃喝。后来学生家长上衙门告了这位教书先生,结果这位体罚学生的老师自己吃了官司。

清朝末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13岁以上的学生不能打,13岁以下的不建议打。

话说回来,回忆起我们的成长历程,学校、老师总是最温暖的部分。

孩子哪有不调皮的,在老师眼里,孩子都是可爱的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只是这老师和学生的有趣互动,千百年来故事多多。

栏目主持人:李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