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肖昌、文兰夫妇从万里之外的新疆察布查尔“回到”辽宁,将原汁原味的锡伯族文化在故乡进一步发扬光大

家国情怀:一对锡伯族夫妇的“东归”

辽沈晚报 2021年09月04日

欢迎扫码进入“辽沈晚报运动健身中老年群”

肖昌、文兰夫妇。

肖昌(右)与本报记者合影留念。

肖昌为孩子们讲授锡伯语。

从2000年到2021年,来自新疆察布查尔县的肖昌、文兰老师在沈北新区的兴隆台小学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这期间,他们夫妇二人让原汁原味的锡伯族语言、文字、歌舞在辽宁进一步发扬光大,也将先祖“敢为人先”的传世家风在故乡完美呈现。在他们眼中,这份责任与担当,才是锡伯人的精神之源。

先祖血脉里的

“家国情怀”

肖昌的全名叫阿吉肖昌,文兰全名叫伊文兰,他们的先人都是锡伯族响当当的大人物。肖昌老祖宗的名称为“喀尔曼台”,文兰老祖宗的姓氏为“伊拉丽氏”,二人的先祖曾参与了锡伯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西迁。

1764年,乾隆皇帝为增强大西北的防务,从辽宁各地选调锡伯族官兵1020名,连同家属共计3275人(此外,跟随而去的有405人,沿途降生的婴孩为350个,到达伊犁时有5000多人),这支队伍从盛京(今沈阳)出发,行程一万余里,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迁移到新疆伊犁一带驻防。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这些西迁的锡伯族人戍守卡伦抵御外侵,平息叛乱,安定地方,付出重大牺牲,在民族的史册上谱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那时,肖昌的先祖曾任这支西迁锡伯族人的第一任总管,肩负着家国重托,尽管征途险恶,前程叵测,但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从无退缩。

这之后,文兰的“伊拉丽氏”家族出了一位造福后世的锡伯族大人物:图伯特。他率众挖建了一条东西长达二百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将千里荒原变良田,嘉庆皇帝闻之大悦,下旨为图伯特画像,悬于紫光阁。尽管很多人对察布查尔大渠的名头与来历知之不多,但这条大渠的历史价值重大。大渠建成后,图伯特奏请皇上恩准,回沈省亲,扫祭祖坟,树立石碑。

喀尔曼台与伊拉丽氏为国为民的家风世代相袭,这两大锡伯家族的子孙时刻牢记先人的教导,始终站在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前沿,而这洋溢着浓浓家国情怀的忠诚理念、奉献精神,已成为而今锡伯族每年隆重庆贺的“西迁节”所弘扬的永恒主题。

肩负重托的“万里东归”

喀尔曼台与伊拉丽氏两大锡伯家族传至肖昌、文兰这一代时,出现了一个关乎锡伯文化传承存续的重大问题。

在锡伯文化何去何从的转折点上,新疆察布查尔县退休的两位老县长找肖昌、文兰商谈。沈北新区于2000年正式向肖昌、文兰发出邀请函,诚邀他们回辽助力锡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人同此心,但涉及到具体操作却困难多多,尤其对肖昌、文兰二人而言,需要付出巨大的现实牺牲,这个决心是不好下的。若去千里之外的沈北发展,等于白手起家重新创业,且成败难料。肖昌在当时的察布查尔县,担任新疆舞蹈协会理事、新疆音乐家协会理事、伊犁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文兰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常委,来沈北,这些职务都没了。此外,肖昌、文兰来沈北则必须在当地提前退休,个人损失之大不言而喻。用肖昌、文兰的话说:“我们不来沈北,在新疆过得很好的。”

取舍两难间,肖昌的舅舅关玉成和老丈人找他深谈了一次,两位长辈讲到了民族的传承,讲到家族的历史,讲到“喀尔曼台”“伊拉丽氏”历代先人的勇气与担当,最后的结论是:“为了锡伯文化的未来,你们两口子暂时放弃个人利益吧!你们要为咱们锡伯文化开创出一番事业来!”这两位亲长前辈没有看错人。

白手起家的苦辣酸甜

称肖昌、文兰来沈北是“白手起家”,一点都不夸张。2000年,夫妇二人来沈北兴隆台九年一贯制学校执教时,学校周边只有一家缝纫机零件厂,放眼望去,一片荒野上只有几座孤零零的老房子。肖昌、文兰住小平房,夏天尚可,冬天烧煤取暖就很难捱。

2000年,兴隆台乡给二人开出的工资是每人每月850元,按当时社会的工资标准,不低,但这笔收入除日常用度外,还包括他们的医疗费、交通费和接待费。肖昌设计锡伯族乐器,请沈阳乐器厂师傅制作并反复调试,几乎每周跑一趟市内,往返一次,打车、吃饭等开销每次最少200元,仅此一项一年破费就近万元,诸如此类事宜不胜枚举,夫妻俩的工资常常入不敷出。

沈北新区原来就有评剧团、文化馆,排演的节目也涉及到锡伯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但因历史原因,与真实的锡伯文化已有不小的距离,肖昌、文兰想恢复传统,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肖昌、文兰曾协助沈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沈阳当地招锡伯族学生,传授声乐、舞蹈、民族乐器,学费全免,一些沈阳老乡根本不信:“学费全免?哪有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有人甚至逼肖昌当场写字据:“既然你相中了我的孩子,那你现在就给我写保证书,保证我孩子毕业后包分配,有工作!”肖昌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导,用一片真情感化乡亲。

肖昌还与陈继秋校长一道组建了沈北射箭队,恢复锡伯族的善射传统。他动员在江苏当射箭队教练的表弟高德昌来沈执教,高德昌一开始不想来,肖昌反复劝说:“弓箭文化是锡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射箭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项目,若想做成一番事业,我建议你还是回老家发展,应该把眼光放长远点!”

最终,高德昌听从了肖昌的建议,来到肖昌、文兰所在的兴隆台锡伯族小学执教该校的射箭队,没几年便成绩斐然!在2014年的辽宁省运会上,高德昌调教的射箭队代表沈阳市出战,一个队就拿了12块金牌!高德昌的队员进队免费,成绩好的进专业队,还曾在福建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成绩一般的也有出路,比如去射箭俱乐部当教练!

终获回报的

人生壮举

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多年的艰苦付出,终获回报。肖昌、文兰为沈阳每年一度的“西迁节”都能增添亮色;肖昌参与编撰的《锡伯语速成读本》,作为“汉锡兼顾”的双语速成读本被广泛采用;肖昌继承他的老师安彭德研制的鹿头琴(绰伦)、沸特克纳(弹拨乐器)等多种锡伯民族乐器,已成锡伯歌舞演出中的一大亮点;肖昌、文兰编导和参演的《古代锡伯族猎人》《蝴蝶舞》《望断天涯路》《额木琴舞》《蝴蝶与少年》《咱们锡伯人》《哈尔巴舞》《喜利妈妈的传说》《走出兴安岭的锡伯人》《锡伯婚礼》《在那遥远的察布查尔》等十余部作品多次获国家和地方奖,东北地区出版的锡伯族图书的封面题名多出自肖昌之手;16年间,肖昌、文兰已培养了四五拨人,100多名孩子,如付杨效力于北京东方演艺集团;吴嘉伟,杭州歌舞团副团长;巍葳,供职北京市歌舞团;关婷,中国健力宝健身教练……沈阳艺术学校、沈师附中、辽宁大学纷纷聘请肖昌、文兰出任指导声乐、舞蹈、语言的专家,东三省的锡伯族人有事相邀,肖昌、文兰常为座上宾……

因成绩显著,肖昌被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被评为“全国20名关注教师”(辽宁省仅他一人入选),被聘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师,入选“十佳感动沈阳人”与“十佳沈阳艺术辅导员”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肖昌还是锡伯族非物质文化“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的第三代传承人,他正在将这些故事转化为地道的锡伯族诗歌,而在这些先人流传下来的歌词中,隐含着破解民族远古信息的原始密码。

200多年前,3275名锡伯族人万里西迁,带去了一个民族的功业与梦想;200多年后,肖昌、文兰这对锡伯族夫妇万里东归,带回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情感,不同的事迹,一样的壮举!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