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大东区实施“全面小康兜底行动”

四类家庭就学就医就业等享帮扶

辽沈晚报 2021年08月25日

《大东区“全面小康兜底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和《大东区“全面小康兜底行动”帮扶措施清单》印发。

清单中的16条帮扶措施,全力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将农村困难人员保障金额提高至城市标准,将幼儿园托费纳入帮扶范畴,开通低保户免费就诊“绿色通道”……

沈阳市大东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印发了《大东区“全面小康兜底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和《大东区“全面小康兜底行动”帮扶措施清单》,下大力气解决困难人群生活、住房、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中,帮扶措施清单中的16条帮扶措施,全力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有力推进了“全面小康兜底行动”的长效化、常态化。

低保家庭等4类群体享帮扶政策

大东区从市民最关心关注的稳生活、促就业、保住房、供就学、助就医五个维度入手,在现有的帮扶政策基础上开拓创新,先后制定了《大东区“全面小康兜底行动”实施方案》《大东区“全面小康兜底行动”帮扶措施清单》,清单中16条帮扶措施,将原有的帮扶标准提高,将原有政策没有覆盖,又确实存在的困难一并纳入,有效解决市民致困点,把帮扶救助举措落实到位。

去年10月以来,大东区各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启动了多轮排查,到基层一线摸实情,让“政策找人”,排查人员深入走访居民家庭2700余户,为554户存在各种困难的家庭建档立卡,梳理、排查出涉及生活、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困难631个。最终确认了四类困难家庭或人员,即: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人均收入在1810元以下且有特殊困难的家庭。

多部门联合精准制定帮扶举措

为使“全面小康兜底行动”顺利实施,大东区投入帮扶救助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兜底行动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民政、房产、教育、卫健、人社等职能部门群策群力,围绕群众急难危困之事,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帮扶举措。同时,全区各街道、社区充分发挥“一网一格多功能”的优势,发动号召驻街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商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社会力量参与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努力营造辖区内共同关注、多方参与“全面小康兜底行动”的浓厚氛围,形成了跨部门、跨单位、多主体、多渠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帮扶救助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

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精准帮扶

大东区在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以困难家庭的具体生活状况为依据,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升救助标准,有效提高政策扶助的精准性、实效性。比如,针对生活困难,采取对困难人群“按户施保”与“按人施保”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低保兜底保障范围,将原来无法享受低保政策的困难群众纳入兜底范围。将临时救助标准由原来审批后5000元完善为先办后审批10000元,超出10000元部分据实集体决策实施;将农村困难人员保障金额提高至城市标准,为困难家庭、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更有效的保障。针对住房困难,将享受廉租房、公租房货币补贴的标准分别增资10%进行补助,更好地减轻经济负担。针对就业困难,开发了130个“安全生产协管员”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帮扶困难家庭人员自食其力。针对就学困难,不仅将幼儿园托费纳入帮扶范畴,还在减免相关费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慰藉和疏导等服务。针对就医困难,开通低保户免费就诊“绿色通道”,在住院治疗、透析等慢病特病治疗上实行费用减免,让因病致困、因病返困的群众得到有效救助。

启动低保申请容缺受理机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民的措施更要便民办理。从今年1月份开始,大东区优化办理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将低保申请的审核及确认权限下放到街道具体实施,由职能部门进行政策指导、业务培训及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针对部分困难群众证件、病例不全的情况,大东区同步启动了低保申请容缺受理机制,基本情况经核实无误后仍可办理,有效提高帮扶救助的审批和服务效率,进而编密织牢基本民生的兜底保障网。

大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东区还将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小康兜底行动”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查缺补漏,着力构建完善、高效的帮扶救助体系。同时,提高人性化工作水平,确保困难群众有尊严地接受帮扶。

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