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穆凯

爱沈阳的曲艺相声文化

辽沈晚报 2021年08月11日

穆凯演出照。

“曲艺界的老先生们,大多与沈阳有着各种联系。评书界单田芳先生,他家原来就在沈阳。而我的老师田连元先生,在沈阳居住多年。”穆凯说。沈阳曲艺艺术从古至今,有相声、评书、大鼓和二人转。“据文献记载,在清朝早期,沈阳故宫里就有说书人,当时给皇太极说的书是《三国演义》。”

清朝中后期,从天津、北京来到沈阳不少艺人。这种流民文化,更加直观展示着艺人们的艺术才华。民国时期,又有很多艺人来到东北大地,他们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沈阳。穆凯说:“沈阳当时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很多闯关东的人,都想在沈阳挖一桶金。沈阳就成为相声评书艺人们展示才华的首选之地。老北市有各种各样的吃喝玩乐,也有不少相声评书艺人们在此献艺。”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曲艺艺术得到蓬勃发展,相声大鼓都创作出很多新作品。沈阳有一段著名相声叫《社会主义好》蜚声全国。国内流传着“新相声,听沈阳”的说法。

穆凯向记者回忆说:“那时候我还在上学,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沈阳曲艺团要招学员。1997年,我考取了沈阳曲艺团学员班。我师从孙伟学习相声。这时候全国相声不是很景气,全国相声从业演员人数也比较少。北京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小剧场的相声演出,但沈阳始终也没有。在2010年,我想到相声还是应该回归剧场,直接面对观众,让观众们审视相声是否让人喜欢。正好我的朋友也找到我,跟我说能不能在小剧场、茶馆里搞一场相声晚会,我们就开始尝试创新,在茶馆里边说相声。”

德泰轩茶馆是沈阳的老字号,也因为曲艺相声焕发青春。这家老茶馆聚集了新曲艺力量,也吸引了不少热爱曲艺节目的观众。经过十余年发展,那时的观众不少已经变成演员。2013年,沈阳成立第一家曲艺相声社团——鑫荷相声会。此后会友曲艺社、六合社等新文艺组织陆续诞生。

穆凯说,沈阳相声与天津、北京表达含蓄的相声有所区别,特点是“大开大合”,符合东北人的性格与喜好。沈阳相声在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名家,范伟、巩汉林等都曾经是沈阳曲艺团的优秀相声演员。沈阳年轻的相声演员得有上百人,既有沈阳曲艺团的,也有民营社团的。迄今为止,沈阳已经有9家曲艺相声社团,遍布沈阳各区,可以说遍地开花,越来越多年轻人到茶社欣赏曲艺节目。

辽沈晚报首席记者 康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