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凤英(左一)从一名普通的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一步一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 辽沈晚报记者 王迪 摄
88岁高龄的尉凤英,党龄已有67年。在企业工作期间,她曾实现技术革新177项、重大技术革新58项,提高工作效率3-20倍,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她从一名普通的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一步一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
尉凤英是抚顺煤矿工人的女儿。1953年,尉凤英20岁时,考进了沈阳国营七二四厂当上了工人,后经努力钻研技术,成长为工人工程师。
年轻时的尉凤英就热衷于技改。一次,她路过建筑工地看到工人师傅筛沙子,她深受启发。晚上下班,她继续挑灯夜战,把和完的泥当作模具,改进刀具。“那时候,也不知道苦和累,只是一门心思地想提高生产效率,快一点完成生产任务。”她回忆,困了,她就找块砖头当枕头,在车间地上睡一觉;第二天醒了,再继续工作。
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攻关,尉凤英的第一个技术革新成功了,可提高工效80%以上。进厂第一年,她就实现了两项技术革新,成功地将手工送料改成自动送料,提高工效5倍。她用434天完成了第一个5年计划任务,用4个月完成了第二个5年计划任务。1953年至1965年间,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
她引领的“尉凤英红专大队”实现技术革新707项,突破技术关键难题410项,为国家创造财富价值几百万元。在国家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的时期,她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大胆革新原有的生产工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先后解决了十几种急需的生产材料,为企业恢复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作中,尉凤英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尤其在担任企业领导期间,在推进企业转型的过程中锐意进取,创造了新的不平凡的业绩。尉凤英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5年,她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尉凤英退休以后,她经常到工作现场,帮助徒弟解决难题,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尉凤英带出的38个徒弟,每一个都是工作十分出色的劳动模范。她说:“人这一辈子工作是没有止境的,我虽然退休了,可还要尽可能为党和人民多做事情,能干多久就干多久。”
辽沈晚报记者 周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