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孝、杨凤钧老两口: 城里退休后 来到杏树村 种粮养鸡鹅 苦中有欢乐 秋享丰收景 果蔬馈亲朋

那种成就感让人上瘾

辽沈晚报 2021年07月17日

大锅炖豆角。

喂羊。

王维孝、杨凤钧老两口在菜园忙活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农活分工明确。

充分利用每一点空间,窗前的位置种上各种爬藤的瓜。

天热的中午,老两口在绿荫下摘菜,早晚凉爽更适合下地干活。

鸡和鹅听到了“开饭”的信号纷纷聚过来。

沈阳浑南杏树村,从报社开车去四十分钟左右。车还在半道,电话来了,“啥时候到啊,鸡已经炖上了!哦,快到营城子了啊,那我先把芸豆摘了!”

小鸡炖蘑菇、芸豆炖土豆、蘸酱菜,除了蘑菇之外,都是王维孝和杨凤钧两口子自家院里产的,两人退休后就从城里搬到了农村,一晃就七年。

退休就不爱下楼了 那就住平房吧

采访前问过王维孝、杨凤钧老两口的儿子,二老在农村的生活有意思吗?二老的儿子发了一段话过来:早起,叠被,喂鸡喂鹅,给人做饭,吃饭,有活就干。下午吃饭,吃完饭再喂鸡喂鹅喂猪,之后,喂羊、喂狗,看电视,睡觉……下大雨就在屋里看电视。

到了之后,满眼是房前屋后的蔬菜,一亩来地的院子一半都被鸡鹅羊猪圈占着。老两口不是有活就干,而是干起来没完没了。鸡鹅羊猪喂完了,满园子的蔬菜都需要伺候,蜜蜂少,就得人工授粉,除不完的杂草见到就拔,孵化不久的十几只非洲雁不知道啥时候就跑出去一只,猫就在墙头上虎视眈眈……

“干活这事,主要是看眼里有没有活。”杨凤钧坐在灶台前往火里填着苞米杆子,“踩”了一句正在院里忙活的“老王头”,“他干活就是没我仔细。”不过,王维孝好歹是真卖力干,而这也是杨凤钧力劝老伴来到农村种地的主要原因。

T恤牛仔裤,除了头发,从后面看,腰杆挺直的王维孝就跟小伙一样,他现在140斤,而在来村里之前体重180斤,家里三楼,上到二楼就呼哧带喘地需要歇歇脚。“现在50斤的饲料扛起来就走,要不是我怕他累着,100斤估计他都能扛。”

王维孝退休前一直开出租车,一下子闲下来,居然懒得连楼都不下了,天天就是躺着看电视,“我得支使他去买点东西,他才动一动。”那时每天都要跳广场舞的杨凤钧自然深知运动对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一合计,“三楼你不愿意下是吧,那我们就去农村,平房总行了吧。”

王维孝也没反对,反正在哪躺着都是一样,于是老两口也没做啥准备就搬到了农村。

先是给亲戚看房子,就图个享受一下农村的空气,也让王维孝能多走动走动。

那个院子里就种了很多蔬菜,也养了鸡鸭鹅,时间长了,杨凤钧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自己也准备种一点什么,可是毕竟只是帮人家看家,已经在农村待习惯了的老两口一合计,咱们自己租个院子得了。

就这样,二人到了杏树村,1200元一年租下了现在的房院,后来因为家禽猪羊养多了,饲料买不起了,就又租了三亩多地种苞米,真正开始当上了农民。

啥时候去你家罢园啊

房前是一排架子,冬天搭棚子保暖,夏天,就成了瓜的世界。苦瓜、丝瓜、瓠瓜、黄瓜、蛇瓜一字排开,墙边有倭瓜、地头是南瓜、地里还有地瓜,果实累累。

所有的作物选种、育苗、播种都是杨凤钧一手操办,她说从看着种子发芽,耐心守护直到收获,知道这一年的汗水没有白流是非常满足的事。

这就是他们老两口为什么在农村一住就是七八年的原因,比什么空气好、食品安全都重要得多。

而且这种满足感是可以分享的。只要当季的蔬菜成熟了,老两口的朋友圈就热闹起来,大家呼朋唤友地来这纯农家院坐坐,吃着地道的农家菜唠唠以前的难忘岁月。“今年的7只大公鸡,剩下仨了,来了就是要炖鸡炖鹅嘛!”当然,临走时,大包小裹地打包是必须的。

几年下来,朋友们都记住了什么菜什么时候成熟,然后就会直接打电话问,啥时候可以去你家罢园啊。

“我们种地本来也不是为了挣钱。大家开心,我俩自然更开心。就算连吃带拿的,这一院子能吃得了多少。”本来开车开腻歪了的王维孝又买了台车,就为了把剩下的蔬菜、蛋禽拿到集市上去卖,“挣什么钱啊,都是半卖半送。”他说,之所以去卖,只是不想让自己的辛苦浪费了。

翻地的时候还带了把椅子

改变一种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说来简单,却不得不服这老两口敢于尝试的勇气。2015年春节刚过,他俩就到了这里,屋子冷得跟冰窖似的,两人第一个任务是到处找柴火烧炕,然后就猫在炕头等春天。

老两口一直生活在城里,也没去上山下乡,对于农活完全就是门外汉。清明前后开始翻地,王维孝除了锄头之外,还带了一把椅子。翻一会儿地,就瘫在椅子里歇会,半亩地他整整翻了3天,放到现在,就是小半天的工夫。

种的第一种作物是土豆,杨凤钧是看着亲戚弄,才知道是要带芽切成块种下去。

土豆种下了,得养点家禽才算农家院,于是就开始养鸡。垒鸡圈这种重活自然归王维孝,结果垒了一天,他实在干不动了,就剩下一块墙豁口没堵上。第二天起来一看,完了,鸡被黄皮子(黄鼠狼)咬死了一地。

鹅那么大不怕黄皮子叼走就散养了,结果,山狸子(山猫、豹猫)又摸进村了,号称家禽中的战斗机的大鹅又被弄死一半。得,鹅圈也得垒。

但丢家禽这事是防不胜防的,于是,养狗吧,现在已经三条狗了,金毛、博美还有最能叫的泰迪,居然都是城市宠物。

虽说知易行难,但是只要开了头,努力耕耘之下,一切也就慢慢上了正轨。唠渴了,王维孝随手摘下一根黄瓜扔过来,又去摘了几个小柿子,“我们想吃什么就种什么。”

想吃西瓜,种!结果因为不得法,还没等吃就自爆了。不甘心,第二年再种,却又没吃上,被耗子们抢先了。于是,家里又多了只猫。

王维孝笑呵呵地说,去年,又觉得可以种点人参试试,结果自然无果而终。他说,种地,其实就是玩。不过他儿子揭他短:总嚷嚷累要回城。王维孝还是笑呵呵的:住在城市里觉得透不过气,但和土地打交道也不容易啊。

生活本身就是既有趣又麻烦的事啊

老两口正在找房子,因为现在住的房子实在是太破了,也太小了。他们希望能租一个二层楼的,那样大家来了,可以住一宿。

不过,想法是想法,二人并不迫切,因为这里有太多的不舍。比如家里的大鹅有的已经养了5年,早就不下蛋了也舍不得卖掉。所以,怀着搬家的想法,杨凤钧仍比去年多种了两样庄稼——花生和红豆。

更让他俩不舍的应该是邻里的感情。每年老两口都会请村里的几家人下馆子,因为当初他们人生地不熟的时候,正是这些好邻里伸出了援助之手,“上哪去捡柴火啊,人家直接让我们去他家地头拿。”回想第一年的残冬,杨凤钧还是心有余悸。

“有什么事都帮忙,而且都不要钱,顶多是在家炒两菜喝点酒。”杨凤钧不仅是心里记着人家的好,也尽力去帮助别人,“隔壁家两口子出去打工,孩子才3个月,没人管,就放我这了,现在6岁不用我带了。”

一百多只鸡鹅、七八只羊、两头猪,还有几十只鸡雏、雁雏,因不上化肥农药而要不时除虫、除草的蔬菜,已经忙得脚不沾地的杨凤钧今年还帮人家带了两个孩子,“大人出去打工,孩子没地方吃饭,我说那就送我这来吧。”她说,“真有累得不想待下去的时候。”

“干到我70岁?”68岁的王维孝并不确定还要在农村待多久,“你70还是我70?”66岁的杨凤钧显然对侍弄庄稼比跳广场舞兴趣大得多。

“趁着我们还走得动,应该去旅游了。”王维孝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诱惑”过老伴。

“旅游?这一院子鸡鸭鹅的,离得了人吗?”话就这样被杨凤钧唠死了。

临走时,芸豆、辣椒、茄子、黄瓜、苦瓜……后备箱已经被王维孝塞得满满的,“都是绿色食品,城里绝对吃不到!”

杨凤钧有些遗憾地说:“最近这鸡不怎么下蛋……”随后马上又说,“过阵子苞米下来了,你们再一块来,炖大鹅,还杀羊!”

这时鸡鹅又开始叫起来,它们又饿了,“老王头,你先去给猪换水。”杨凤钧吆喝老伴一声后朝儿子挥手作别,随口嘟囔了一句,“这活就没有干完的时候。”

回程,厚厚的云层里时有阳光洒落田垄之上,突然间想起讲述城里人去乡下生活的电视剧《山中的汤姆先生》中的一句台词:原来我以为,不去管麻烦又费力的事情,才能心情舒畅,但生活本身就是既有趣又麻烦的事啊。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 摄影记者 查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