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骑行318川藏线。
2008年骑行至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
周少和喜欢在辽阔的地方自由骑行。
周少和在蒙古国骑行,很多时候都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
周少和在自己的店里修车。
周少和绰号“恐龙”,是一位“骨灰级”长途骑行爱好者,从2000年开始长途骑行,“轮迹”遍布国内各省,其中包括车友热衷的各条进藏线路。他骑行1815公里、历时16天横穿蒙古国的经历曾被拍成纪录片《唯一的方向》,并获得了第38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
说起自己一次次的长途骑行,周少和说:“他们觉得我是自己找虐,但我自己觉得就是乐在其中。”
不喜欢坐车 每天骑行 40公里上、下班
采访周少和,约在了他的店里。店面很小,隐藏在沈阳车水马龙的闹市之中。到他店里的也没什么路过的人,都是老顾客或者是熟人介绍来的,多半是来修车的。
从家到店里,周少和骑行了20公里,每天都是这样,上、下班往返就得40公里。“我不喜欢开车,也不喜欢乘坐公共交通,我认为汽车应该只是在城外才用到,在城里靠腿就够了。”见记者诧异,他又补充说,之前住在市区里,冬天要是下大雪不能骑车了,他就跑步上下班。
店里墙上贴着一张大大的地图,周少和在上面标记着自己曾经骑行的线路。店里墙上贴着“不许抽烟”的字样,店里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能在店里玩手机游戏。
墙上的各种挂件里,记者发现了一块马拉松的全程完赛奖牌。“那一年是朋友找我去的,结果就跑了个全马,但是我觉得人多在一起跑没意思,不爱跑。”恐龙一边鼓捣着自行车的零件,一边轻描淡写地说道。大家随即笑了,认定他这是“凡尔赛”。
周少和最初受到媒体的关注,还是在15年前。2006年,他成功完成单人自行车13178公里无后援骑行,途径4个直辖市、14个省、177个城镇,用时120天,穿越了川藏线,青藏线,当时全国有三十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而如今,从25岁到40岁,周少和生活的变化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不变的还是对骑行的痴迷。
打工赚钱 二手市场里买了第一辆车
周少和从小就喜欢骑行,初中的时候,他特别想有辆自己的自行车,但是父亲却让他骑哥哥的自行车。“我就不骑我哥的自行车,那时候也是跟我爸较劲,虽然我家到学校有三四公里的距离,但我每天都是跑步上学、放学,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现在回想起年少时的情形,周少和笑着说,也许自己的体能基础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
初中毕业后,周少和来到沈阳市体校练习拳击项目。虽然白天训练很累,但是晚上他还坚持打工赚钱。“当时想的就是攒够钱了就去买自行车,别的事都往后排。”带着这样的劲头,省吃俭用两个月后,周少和兴奋地冲进了二手自行车市场,花350元买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买完山地车,周少和就直接骑回了辽中老家,90公里的距离,路上连瓶水都没舍得买。
后来,周少和找到了一份酒水销售的工作,2001年到2005年期间,他一直骑车跑业务,那辆山地车不仅是他的交通工具,更是他闯荡的伙伴。渐渐地,周少和发现,身边有人开始不再只是把自行车当做交通工具,开始当成锻炼的方式、玩的方式,他也在骑行的过程里结识了一些朋友。2006年,周少和组装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并开始了更为神奇的骑行之旅。2010年,他成立了“沈阳219单车俱乐部”,带着更多人开始骑行。
1815公里横穿蒙古国 最喜欢旷野的感觉
二十年的骑行经历里,周少和觉得最难的有三次。“第一次是2008年新藏线进藏,那一次因为自己适应不了高原,再加上准备得也不够充分,中间有三四百公里搭车的。”周少和说,2012年,为了弥补搭车那三四百公里没有看到的风景,他再次踏上了新藏线,而这一次,他成功地完成了全部骑行。
第三次,就是横穿蒙古国。这之前在2016年,摄制团队曾经给俱乐部里5人一起骑行丙察察线路拍过一个纪录片叫“再见,丙察察”,而这一次对于他和摄制组来说难度都是大了很多。
“那里没有摆拍,全都是他们碰见我就拍。” 周少和说,虽然有摄制组拍摄,心理上的感觉不一样,但是穿越之行还是要靠自己,所有装备都得自己带,包括水。
“我的路线是我自己在那个地图上画出来的了,最开始没考虑过汽车的事。”周少和说,其实在蒙古的好多天,他都是自己住的,因为赶不到一块去,有的地方汽车开不过去,他可以扛着自行车过去,但摄制组就得找桥,可能开一百多公里才能找到,也可能会迷路。“我们在有卫星电话信号的时候,是两个小时通一次卫星电话,但不是像电影里那样在车里、在哪都能打电话,受很多条件的限制。”
蒙古国是离海洋最远的高原内陆国家,全天温差超过40度是常态。白天6小时以内温差超过27度也是常有。“蒙古不是想象中的全都是草原,大部分都是无边无际的那种干枯的戈壁滩,什么也看不见。”周少和回忆说,有时看到一个村子的牌子,但是从看到这个牌子开始走,可能到晚上也看不到村子。
周少和喜欢广阔又未知的感觉,“你让我在室内、重复枯燥的骑行,那我肯定不行。骑行对我来说不是当成体育竞赛去参与。” 骑行蒙古国,最能打动他的,是那些特别旷野的感觉。“之前骑行过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那种感觉,太自由了,想干啥都行。”
周少和还在微信公众号里写了自己横穿蒙古国的纪实,他说:“想去的骑友,需要的不是精确的路线信息,而是永不放弃的信念。我不是你的导游,你该有你自己要走的路。”
升级父亲后 要带着孩子一起骑行
每次长途骑行结束后回到沈阳,周少和都要经受一个心理的过渡期。“刚回来上班那几天会有点昏昏沉沉的,仿佛梦醒了一样,必须回归现实,这也是最难受的。”周少和说,2016年长途骑行回到沈阳后,他在家里睡了一个星期,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沟通,真的会有语言障碍。
蒙古国之行后,周少和在最近的三年里一直没有远行。为啥这三年都没出去?听到记者的问题,周少和摊了摊手说,因为找不到可以吸引他去的地方了。但如果哪天有新的路线吸引到他,他还是会选择再出发。“时刻准备着”,是周少和对于长途骑行的态度。他的生活就是一直为下一次长途骑行准备着,平时除了保持骑行,还会做力量训练、体能训练。
这些年,周少和身边有不少人因为他发生了改变。周少和给记者翻看他手机里的照片,有好几位认识他之后开始骑行,从胖子变成了正常体重。而因为他改变最大的,是他的妻子。“最开始她是我的顾客,我俩认识之后就带着她一起骑行,她减重了三十多斤,人也积极了,变化老大了。”周少和说,他们两个人很互补,后来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今年2月,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周少和说,他的骑行生活不会因为孩子的到来停止,想去什么地方让孩子跟着就好了。
除了骑行之外,其他的生活要求很简单。吃的东西很少,简单的烹饪方法。要么直接煎肉,要么就水煮。但就是有一点,用塑料袋装过的食物他就不吃了,宁可饿着。有骑友找他骑行,他会去,但要是说为了骑行之后的聚会、喝酒,他就拒绝。“没啥意思!”周少和说,他不喜欢那样的生活。“媳妇觉得我这种生活方式挺好,然后她就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生活方式。”
辽沈晚报记者 王冠楠 图片由记者拍摄和本人提供
记者手记
想做的事
就快去纯粹地做
□王冠楠
采访“恐龙”,感觉他身上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即便在骑友眼中,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人,好像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围绕骑行,他想做的事,也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
但是采访结束后,又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觉得想做一件事就应该赶紧去做,不要太在乎别人看法。就像恐龙说的:“别想那么多,纯粹的去做,别想什么牵绊、利益的权衡之类的,只有自己做完了才有收获,收获其实都在你自己脑子里。”
采访之中,也问了恐龙,会不会觉得独自骑行是一件太冒险的事情,但他一再强调自己是非常注重安全意识的。他说,安全意识是培养出来的,有安全意识是为了可以去挑战更多的未知,要有预判的意识,还告诉我这些年就因为他提前做好准备,避开大的失误估计有十几个了。所以,恐龙能够一次次地完成远行、安全地回到沈阳,必然不会都是幸运。
冒险不是做傻事,就像很多人看到恐龙一次次地冒险,却不知道他平日的生活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