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学吹打”

辽沈晚报 2021年07月06日

□谈瀛洲

小时候,常常听阿婆(祖母)用带苏州口音的上海话,说一些江浙地区的俗语,如“六十岁学吹打”。这话的意思,按我的理解,是笑人做某事起步太晚的意思。我现在到了五十五岁,才办我的第一个摄影展,也有些“六十岁学吹打”的意思了。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我觉得这是一种矫情的说法。年龄当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你的体力、脑力、阅历、学习能力和审美水平上的。我曾经是一个精力很好的人,35岁之前成天看书写作没有问题。但现在就不行了。阅读速度也明显减慢,但我发现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了。以前年轻的时候看不懂的东西,现在能够看懂了。以前看不出门道的东西,现在能看出些门道了。我的职业是教授英语和英语文学。因为不断在学习和教授英语,我发现即便到了五十多岁,我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在不断提高。由此悟到一样事情只要不断在做,就必然会不断有所提高。

摄影也是如此。在我这个年龄对学习新的东西常常会有抵触感,尤其是学习和数码与机械有关的东西,我毕竟是个文科生——所以学习摄影对我来说特别有挑战。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我在学习摄影时更有悟性了。

多年来看画展、摄影展,出国时每到一地都看各种博物馆的习惯,培养了我的审美眼光。学习摄影和学习文学一样,有它的经典书目,那就是大师们的摄影集。这些摄影集为数很多,有些可以买来仔细研究,有些可以在B站上看看——B站上有许多关于摄影的视频,有些就是把大师摄影用视频的形式一张张呈现出来,效果跟翻书差不多。还有一些理论书籍,比如罗兰·巴特的,苏珊·桑塔格的,也陆续找来看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真的去拍、去实践。不然,你大师摄影看得再多,也不会拍照。就像你大师作品读得再多,如果不去写作,也永远成不了作家一样。

说起摄影,其实我很早就有兴趣。前段整理藏书,还找出几本《摄影基础知识》之类的书籍,都是我十几岁的时候收藏着的。当时家里有一台海鸥牌120相机,仿禄莱那种双反相机。

1987年的时候我用课余打工的钱买了一台有自动测光系统的理光胶片相机,价格要2000多元人民币。但我用这台昂贵的相机拍的照片却不多。为什么呢?胶片太贵。青年时代的我,没有太多的余钱花在买胶片上。等到年近四十,又买过一个尼康胶片机。那时我去云南、西藏旅游,拿它拍过不少风光照。

数码摄影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福音。一大好处是拍好一张马上就可以在液晶屏上看效果,不满意马上就可以调整,在这过程中慢慢摸索、提高,对学习摄影技巧、提高摄影水平特别有帮助。第二大好处就是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也方便分类与储存照片。

所以,我觉得我到现在才来办摄影展也是有原因的。对摄影的兴趣,其实贯穿我的各年龄段,但之前总是缺少点儿契机让它成长、壮大。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适合我的摄影技术成熟了,并且能以我支付得起的价格买到了。它也和我的生活和与生命融合到一定程度了,终于可以爆发和开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