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梳理小说框架着手?
主持人:李振村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标准(2017版)》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要求,2019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将《红楼梦》列为必读书目。《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中学生甚至成人阅读《红楼梦》都是困难重重的:半文言半白话、生僻字多、古诗词多、卷帙浩繁,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草蛇灰线、伏线交织,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等等。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破题者:孟春华
沈阳市皇姑区教育研究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辽宁省骨干教师,沈阳市骨干教师,皇姑区首席教师,皇姑区高中语文学科工作室主持人。
整体览胜
《红楼梦》的结构,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三国”是大场面的组合,“水浒”是链条式的环环紧扣,“红楼”则是由日常生活的细小溪流编织成的江南“水网”。它纵横交错,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结构成熟的标志。
所以,在通读的基础上,要对《红楼梦》的整体框架以及各部分或各回目之间的关联进行梳理,从而把握《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和行文布局。这样既可以打破读起来“没个头绪”的屏障,又可以体会到胡菊人所说的作者“由一事转到另一事,由一情节带到另一情节,由人物接到另一人物”的“深有趣味”之心。
当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红楼梦》有关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清代王希廉、当代学者周汝昌、俞平伯等人的梳理,在阅读中保持探究兴趣的同时,提高对问题或者事物作宏观、微观处理的能力。
重点探究
在塑造人物方面,《红楼梦》摆脱了千人一面,摒弃了性格雷同,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正如老舍所言的“它有那么多的人物,而且是多么活生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啊”,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在阅读时品味和揣摩。
在思想内容方面,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思想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与探讨。
在艺术手法上,《红楼梦》作为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更是独具一格,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美学价值……
所以,在初步梳理清楚小说的框架之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资料的程度等选择某个人物、某一方面进行细致研读、探究。
这种“牵一发动全身”式的阅读是高中生需要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即通过自己的研读,能够理清人物或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同时,在这种精读过程后,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资料的辅助,同学兴趣群的共享,网上论坛的研讨等多种方式,将情感体验和深刻思考进行交流分享,进而达成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认知的建构性阅读能力。
这些阅读能力会逐渐步提升和历练深层思维,会伴随真正阅读者的长远生命轨迹。
思辨发展
《红楼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艺术的、文化的、哲学的、审美的、政治的、社会的、思想的、伦理的、语言的、文体的……在通读与精读的基础阅读之上,能够主动寻找某个问题进行重读,并依据阅读地图拓展研究、深入思考。
如从分析黛玉“小性儿”这一性格的形成,去探究其背后众多女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悲剧命运的生成。这就是将个体阅读体验主动尝试引向一般经验的理性思辨,也是在阅读中对意志力、思考力、联结力、判断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文学批评家李劼说,《红楼梦》“直接是从灵魂开始,从那块灵石开始”。那么,我们就从《红楼梦》开启阅读的灵魂之旅,挖掘精神的深度,拓展生命的广度,提升思想的维度。从这部伟大的经典循序渐进地阅读开始,引领自己走向那精神与文化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