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是一名记者,还是精准脱贫奔小康的参与者和执行者;7年里,担任村第一书记的他在扶贫工作中既扶“志”又扶“智”,靠着一股实干劲头,结出了累累硕果。
他为困难学生筹集助学款,为贫困户修缮房屋,自掏腰包给跳广场舞的村民买服装,发展养殖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在村里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倾注在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村情”的脱贫致富之路。
今年8月14日,将是驻村扶贫满7年的日子,他的回忆实在太多太多:与贫困村民一起奋斗挥汗如雨、困难村民“摘帽”时感动的泪花、孤寡老人手拉手的一句感谢、贫困学生拿到助学款的腼腆笑容……
他叫张振贺,今年43岁,葫芦岛日报建昌记者站站长、葫芦岛市建昌县素珠营子乡蟒挡坝村第一书记。
那是2014年8月14日,张振贺第一次走进蟒挡坝村。初到村子,他就让村干部带着去村民家“认门”,每到一家,他都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还告诉村民们自己是一名记者。
“大伙交头接耳,一阵阵嘀咕,小声说记者那是耍笔杆子的,农村他懂啥?能给咱村带来啥?还不是做做样子就走人了呗!”6月21日,张振贺回忆那时的情形历历在目。
张振贺沉默了,心里明白自己在村民眼中“可有可无”。过了好一阵,他一字一顿地向村民们许下诺言,“打今天开始,我就和大家奋斗在一起了!大家放心,咱蟒挡坝村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的身影出现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出现在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本子上详细记下了全村14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以及每家每户面临的最棘手难题。深思熟虑后,张振贺和村两委确定了工作思路——抓党建促发展,抓经济促脱贫,抓村风促文明。张振贺和村两委评选出10名“党员先锋”、10名“榜样村民”、10名“优秀少年”和10名“好媳妇”,他们接受培训后对村民开展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春风化雨般影响着村民、改变着村风,提振着全村的精气神,感染着每一位村民,贫困户从“等、靠、要”变得自强自立。
张振贺走进村民张桂菊(化名)家时,正赶上这个家庭犯愁。张桂菊的丈夫去世不久,大女儿在读大学,二女儿在读高中,小儿子在读初中。听说两个女孩要辍学打工供弟弟读书时,张振贺看着一旁默不作声抹眼泪的张桂菊,心被紧紧揪住了。
“大姐,不要哭,三个孩子就是咱家的希望!你相信我,我一定不会让他们辍学!”张振贺安慰着张桂菊。当晚,他联系两位爱心人士资助这三个孩子,第二天就登门把4000元助学款送到了张桂菊手中……
几年间,张振贺和爱心人士对张桂菊一家的帮助延续不断。2018年,张桂菊的小儿子考上大学,张振贺又联系爱心人士送去2000元助学款。如今,张桂菊的两个女儿已经毕业并且参加工作,小儿子在读大学三年级。姐弟三人都考上大学在当地传为佳话,一家人的贫困生活也已成为历史,未来的日子充满了希望。
眼见蟒挡坝村没有集体经济,张振贺心里着急。他向葫芦岛日报社申请3万元购买了42只优质山羊; 他还积极争取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政策资金30余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从最初的22头牛发展到43头。
在“全村党员群众战贫困”的良好氛围中,全村男女老幼共同努力,2018年实现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实现了整体脱贫。
初到蟒挡坝村许下的诺言,张振贺用4年时间兑现了前半句,而后半句他食言了——蟒挡坝村已经整体脱贫,他却没有离开。
张振贺不仅在蟒挡坝村大力开展“教育扶贫”,还将助学在全县28个乡镇展开。他依托自己组建的建昌阳光爱心志愿团,又组建了“辽宁齐远微爱助学群”,全国29个省市近500名爱心人士长期对建昌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精准资助,成功探索出了“第一书记+网络公益+精准教育扶贫”模式,他自己也坚持7年持续资助3名贫困学生。
对于捐款,张振贺在朋友圈公开:2018年结对助学271人,助学款33.55万元;2019年结对助学654人,助学款64.7万元;2020年结对助学548人,助学款62.3万元……
让他欣慰的是,曾经受到资助的孩子参加工作后,有好几个主动联系他,资助和他们当年一样的贫困学生。自他担任蟒挡坝村第一书记以来,建昌全县有1500多名贫困学生在张振贺的帮助下领到了结对助学款。
驻村工作7年里,张振贺的时间表里没有过休息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一名记者,张振贺正和蟒挡坝村的乡亲们一起,用勤劳和智慧把实现小康生活的梦想变为现实。
辽沈晚报记者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