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大集 帮卖货 扶贫让村民获实惠

辽沈晚报 2021年07月01日

“驻村第一书记就要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倾心竭力,付诸实际行动!”营口盖州市小石棚乡毡帽峪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伟学在《驻村工作日记》中写到。

驻村三年多,张伟学协调资金100多万元,硬化村路11条7.3公里;为村里筹措路基改造及环境整治资金1.2万元;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免费提供近5万元基础材料,累计为该项目节约资金近10万元;为村里筹措电脑等办公器材折合资金约3万元;帮助村里果农销售滞销的草莓、蓝莓、油桃、苹果等50000余斤,增收15万余元;一次性为村民推销土特产创收11万元;协调高考志愿填报专业人员为村里高考学子提供上门免费咨询,帮助12名学子走进理想大学;帮助一名贫困户安排了一份包吃住、月薪1800元的打扫卫生工作;在营口没有一个亲属的他,不舍得花钱雇人照顾住院做手术的妻子,却舍得自掏腰包近3万元为贫困户购买生活用品、为果农菜农开自家车当送货上门的“运输队长”……实打实的数据,记录了张伟学扶贫三年的脚踏实地。

还记得2018年5月刚到毡帽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张伟学凭借事先做的功课建议村里养羊,听到他头头是道,村里经过开会,决定开工建设绒山羊养殖场。为了节约成本,张伟学利用自己人脉要来了60根水泥线杆建羊舍;他亲自带领4名村干部走街串村买回654只绒山羊。发展村办集体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因为“不上心”或者出现“跑冒滴漏”,导致好项目得不到好结果。为了防范于未然,从2018年冬到2019年春,张伟学一直住在养羊场,随时随地发现和处理各种事务。割草、粉碎、喂料,他全学会,成了名副其实的“羊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春,当村里将养羊业务承包给他人时,半年多的时间村里创收了5万元。

在乡亲们眼里,张伟学更像是亲人。79岁的老人史站琴身体不好,跟大儿子相依为命,母子俩都是贫困户。大儿子自己一来岁数大了,二来苦于母亲没人照顾,没法出去打工。张伟学了解到情况后,向支队领导张勇作了汇报,大家想办法把老人的大儿子安排到交警支队驾考中心打扫卫生,解决了大难题。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老人逢人就说:“小张书记像是我老儿子呢!”

有朋农场是村里招商引资发展的设施农业项目,主打品牌是大棚蓝莓、草莓采摘。前几年,农场效益一直不错,然而去年开始老板吴春丹犯了愁,采摘园关门,网上销售也因特殊情况受到影响。

知道张伟学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书记,情急之下,吴春丹拨通了张伟学的电话:“张书记,你可得帮帮我啊,蓝莓和草莓积压太多了,要是再卖不出去我就完了……”

当时,张伟学正陪妻子在营口一家医院做手术。接到吴春丹的求助电话后,他在病房里逐个给要好的战友、同事、朋友打电话,请他们伸出援手,很快订购出去300多斤。

和吴春丹一样身怀感激的,还有毡帽峪村的村民们。走访中,张伟学发现村民家里有不少东西,因为村子偏僻、远离城镇卖不出去。有些像果蔬之类的农产品,因为吃不了、存不住,都扔掉了,既可惜又损失了钱,让人心疼。

如果能在村里搞个“扶贫大集”就好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把东西卖了。张伟学把这个想法和愿望跟单位政委李卫恒汇报了,得到了政委的鼎力支持。

有了交警支队“娘家人”的支持,张伟学便动手筹备“扶贫大集”,并把支队领导交给的“不问价、不还价、不看好坏,只要是能吃的能用的东西就行”的“底数”告诉了村民们。2020年9月份的一个周末,当看到营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70多名民警蜂拥而至,不问价钱、不讨价还价,短短几个小时,所有货物被一扫而光,当日交易额达到7万多元。加上后期张伟学给送的货,这场“扶贫大集”让毡帽峪村的百姓收入了11万多元钱。

“张书记是实在人,不怕苦不怕累,净干实在事,净说实在话。”村民很感动地说,张伟学通过解决实际困难,给村民们吃上了“定心丸”。

辽沈晚报记者 王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