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已经108岁的柳玉璞从机床集团领导手上接过“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位开国工匠动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啊!是共产党救了我!”
作为一名开国工匠,他用一双稳稳掌控毫厘的手打磨出一个个迫击炮管,雕琢出急需的高射炮炮栓,用日夜不休的苦干支援着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他在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为国家的工业崛起,为“中国制造”的腾飞无私地奉献了一辈子。
他轻轻地抚摸着金光闪闪的纪念章,回忆起当年的风华岁月,“我入党已经70多年了!”那一年是1949年,沈阳刚刚解放几个月。
1939年,在日本工厂工作的柳玉璞因为不满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剥削压迫,揍了日本学徒后,从大连辗转到了沈阳。
因为有着精湛的车工技术,柳玉璞到沈阳后的第三天就到“永远铁工厂”上班了。柳玉璞后来知道这家工厂是给日本人制造武器的,他毫不犹豫地辞职不干了。
没了固定工作,柳玉璞开始到处打零工,直到日本投降。
1948年8月,当时的大型军工企业第五机器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第二机床厂,后又改名为中捷友谊厂)招聘车工。很多人前去应聘,柳玉璞也是其中之一。考试题目复杂,精度要求很高,很多人看完图纸后,摇摇头就走了。考试图纸到了柳玉璞手中,他以完美的表现一次就通过了考试。
因为技术突出,柳玉璞直接被定为班长级,他所在的三车间有两台先进的美式车床,一台分配给了柳玉璞,另一台由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著名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马恒昌操作。新中国成立后,柳玉璞也成为马恒昌小组的技术骨干。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在经济潜力、战略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军工品的生产基地和工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当时的沈阳城,“叫工厂冒起烟来!”成为最让人精神振奋的时代口号。
工厂仅仅停工了两天,柳玉璞就和工友们一起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生产大潮之中。
1948年12月20日,沈阳市的工厂和街头出现了一份新的报纸《工人报》,第一期就报道了全市军需工厂全部复工的消息。
前方要得急,后方赶得快!为了争取最后的胜利,不只是前方解放军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的群众一样众志成城、埋头苦干。
为了攻坚克难,当时解放军驻厂首长组织成立了由马恒昌、柳玉璞等10个人组成的“技术革新小组”,由马恒昌任组长,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马恒昌小组”,柳玉璞任副组长。
“马恒昌小组”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加班生产,为前线战场输送了大量武器。
1948年末的一天,马恒昌小组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缴获了两门美式高射炮,但炮栓已经被国民党销毁,在另一场战役中,我军急需这两门高射炮来摧毁敌方工事。
加工两个炮栓的任务交给了技术最好的马恒昌和柳玉璞两个人。时间紧、任务急,两个人在数据缺失的不利条件下,边测量、边研究、边加工,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终于提前把两个炮栓交到解放军手中,经过试射,完全合格。
1949年初,因为出色的表现,柳玉璞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提起那段日子,柳玉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小组成员的齐心合力下,马恒昌小组还完成了闭锁机的制造任务,接着又圆满完成了子弹检查机和子弹装存机等多项任务。马恒昌小组用半年时间就创造了10项新纪录,改造了18种工卡具,工效提高了1—3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辽宁地区既是前哨阵地,又是重要后方。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始终承担着后方战略基地的重任。
“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沈阳的工业力量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随着局势的发展,柳玉璞工作的第二机床厂进行了战略转移,马恒昌小组也搬迁到齐齐哈尔。因为柳玉璞是第二批转移人员,没等他动身,又有新指令,让他留驻沈阳。
厂子因为大部分搬迁,劳动力不足,当时工厂承接了一万把军镐的任务,时间非常紧迫。因为原材料都是从外面送来的,时常出现原材料跟不上的情况。这时,柳玉璞站了出来。
“我是党员”,老人铿锵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他自己赶着马车一趟趟地把原材料运回厂里。
紧接着,他们又接到了加工钢件的任务,可是这个钢件需要热处理,而厂子只有一个小钢炉。
“我是党员!”柳玉璞再一次站了出来,“党员就要有担当!有困难党员先上!”柳玉璞几乎走遍了沈阳的大小工厂,终于在一个矿山机械厂找到了三个新的炼钢炉,上级交下来的任务顺利完成了。
1973年,柳玉璞在中捷友谊厂光荣退休。而从1948年沈阳解放到现在,他的精湛技术和工匠精神已经传承了将近三十代。老人说,他最希望的是,扎实肯干、以厂为家、为国奉献的精神能够一代代传下去。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