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7月1日公映

导演黄建新揭秘 《1921》的那些小细节

辽沈晚报 2021年06月29日

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电影《1921》,将于7月1日全国上映。该片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备受影迷期待。曾打造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导演黄建新,再执导筒,《1921》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日子中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记者看到,电影制作精良,既有大场面,也有小细节。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导演黄建新,他解读了电影中的细节,还透露了不少幕后故事。

用年轻心态拍《1921》

“年轻”是贯穿100年的共同点

“年轻”是黄建新给《1921》定义的关键词之一,“1921年‘一大’开会时,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才28岁,他们真的是年轻。我们今天希望国家是以年轻有活力的形态在全世界出现,这个理想,跟当时他们的理想吻合了,这就叫击穿,击穿了100年之间我们心里的对接点,这就是年轻、正青春。”

怎么在电影中展现出“青春”,黄建新说,“大段的理性台词最容易丢失青春感,所以我们就找角色的状态。”于是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像邓恩铭这样的年轻的一大代表,到上海后有空也会去逛街游玩,跑到大世界去玩哈哈镜,他们玩累了,晚上撅着屁股、身子一歪就睡着了,“这些都是只有年轻人才会做的,生命自身散发出来的年轻魅力。而到开会时,他们又那么认真、那么激昂,这些人都是学生,一旦有了信仰,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1921》中,黄建新大胆起用了很多年轻演员,他表示,在选演员时,“像”是第一位的,“我们满墙贴的都是角色照片,比如一个角色有10到12个备选,先看谁像,然后还有表演能力。”选定演员后,黄建新给每个演员都邮寄了关于历史和人物的书籍,要他们认真看,甚至还会抽查。在片中饰演毛泽东的王仁君,黄建新给了他80多本书。“我跟编剧一起策划时说,这些人物了不得,我希望演员演他们的时候,会对他们有敬仰的感觉,怎么有敬仰的感觉,先让他们读一二十本,他们就会产生这种感觉。”

在群众演员方面,“年轻”也是关键词。有一场戏,因为学校有事,学生来不了,剧组就在群众演员中挑了一些,但一拍摄,黄建新就感觉不对,“镜头往前一推,眼神不对。如果你找了一批经过无数生活磨炼的人,每个人都是浑浊的眼睛,你就很难相信。群众演员跟学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常常说,谁保养得真好,还像二十多岁,你把二十多岁的放在那看看,这只是一种夸奖而已,生命自身流露出来的真的不一样,年轻化跟岁数有直接关系。”

电影细节要求严苛 跑步戏的音乐、场景、步幅都经过计算

细节,是《1921》的另一个关键词。《1921》是在高度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开展创作,编剧团队在世界各地档案馆挖掘新史料,美术部门抽丝剥茧般提取老照片细节,资料贴满了服装、道具间的四面墙。顾问团队里不仅有党史专家,还有来自“上海社会生活史”“上海租界史”领域的专家。

黄建新到底对细节严苛到了什么程度?大到1:1还原搭建了“一大”会址、博文女校和新青年编辑部等建筑,小到桌上的一个杯子,黄建新表示,就算这些细节观众看了不会注意,他们也要做到。“‘一大’开会那场戏的玻璃瓶,我们找了700多个。还有剧中的跟踪戏,从法租界到公共租界,交通规则是不一样的,我们严格按照这个拍。有人觉得,你讲究到这个程度,不需要,车一过谁能看见。但你有这个态度,全组所有部门都会注意,用严谨的态度去拍。”

片中毛泽东跑步的那场戏,音乐、场景、跑动步幅等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记者在观影时看到,那场毛泽东从南京路一路跑到外滩的戏,穿插着他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画面,表达极具诗意,让观者印象深刻。黄建新说:“跑的时候背景是什么、光线怎么接,一分钟跑多少步,都是经过反复讨论和计算的,让观众有心理共振,才会产生力量,才会有瞬间爆发的联想,这就是电影的方法。”

辽沈晚报记者 张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