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城市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占比分别达到86%、99.7%。2016年至2019年,累计淘汰黄标、老旧车52万辆。图为沈阳最新上线的纯电动公交车。 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2020年,全省PM2.5年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改善26.4%,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7.1个百分点;优良天数306天,比2015年增加32天,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3.7个百分点。图为航拍沈阳浑河三好桥。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昨日,中共辽宁省委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胡涛介绍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32天
2020年,全省PM2.5年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改善26.4%,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7.1个百分点;优良天数306天,比2015年增加32天,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3.7个百分点。全省86个国考断面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4.4%,比2016年改善30.2%,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23.2个百分点;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五类,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优良水质比例为97.8%,比2016年提升10.8个百分点,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1.5个百分点。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以优良为主,总体稳中向好,优良水质比例为92.3%,比2015年改善10.4个百分点。其中,渤海优良水质比例为80.3%,比2015年改善22.3个百分点,优于“十三五”考核目标5.3个百分点。
整治70条城市黑臭水体
截至2020年底,完成1427台燃煤锅炉大气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58家钢铁企业制定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其中16家完成改造项目84个;完成散煤替代260.7万吨,供暖供热替代电量20.93亿千瓦时;全省70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长制久清评估;5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90%以上的行政村村容村貌变化明显;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6.28%,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2019年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级为优秀。2020年生态环境部对我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优。
去年新增辽河封育48.19万亩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推进抚顺西露天矿和阜新海州矿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非煤矿山综合治理,“十三五”期间,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407公顷,治理生产矿山3656公顷,全省大中型矿山比例从2018年的13%提高到目前的21%。强化水源涵养和地下水压采保护,推广退耕(林)还河封育,2020年新增辽河干流封育48.19万亩。
加强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有效管护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690万亩。加强草原保护,持续实施草原禁牧政策,落实国家牧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面积500.6万亩,支持彰武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39个、海洋牧场示范区31个,恢复滨海湿地翅碱蓬3300亩,修复海洋岸线85公里,滨海湿地9206公顷。
创建辽河国家公园
辽宁已经出台《辽宁省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以辽河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是1550万人民饮用和258万公顷耕地灌溉重要水源。既是东北生态的重要保护带,也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经济带。辽河口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河口湿地,也是全球最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保存有全球罕见、面积最大“红海滩”景观和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总投资94亿元的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经过10多年治理,河滨带封育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500余公里的生态廊道基本形成。
辽河国家公园整合了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约占总面积的40%。辽河国家公园内的芦苇沼泽和滩涂是多种鸟类取食、栖息和繁殖的场所,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占辽东胶东半岛落叶阔叶林生态地理区的60%以上,是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记录有鸟类29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7种,国家Ⅱ级59种。辽河口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和目的地。每年迁飞、停歇的候鸟多达数百万只以上,黑嘴鸥数量占全球总数的70%,是我国丹顶鹤自然繁殖分布的最南限。此外,辽河国家公园还是“海上大熊猫”斑海豹最南端的繁殖地,每年约有300只斑海豹繁殖。
在该区域建立国家公园,对加强辽河干流及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黑嘴鸥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适宜生境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巩固和提升辽河生态保护成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全流域系统保护的国家公园,对河流型国家公园建设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意义。
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压减至17个
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8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163家,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3.4%。
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十三五”期间,化解粗钢产能602万吨、煤炭产能3857万吨,淘汰炼铁产能189万吨、水泥产能475.5万吨、造纸产能1.6万吨。截至2020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由29%提高到37%,清洁取暖率达到70%,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1400万千瓦。今年年初出台《关于加强全省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意见》,对“两高”项目进行拉网式督查,将202个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压减至17个,能耗由1.22亿吨标准煤减至2369万吨。
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截至2020年底,铁路货运增加2757万吨,铁路集疏港运量增加2298万吨,全省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4年突破百万标箱。城市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占比分别达到86%、99.7%。2016年至2019年,累计淘汰黄标、老旧车52万辆。
初步形成我省碳达峰智库
积极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系统掌握全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排放特征及排放趋势,为我省碳排放达峰研究奠定基础;筹建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等多家单位参与的碳达峰专家团队,初步形成我省碳达峰智库。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占比达30%。推动石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减油增化”,压减500万吨以下炼油产能,建设大连、盘锦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推动钢高质量发展,加快营口沿海钢铁基地建设。高效利用菱镁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石桥-海城菱镁深加工产业集群。
推动高耗能行业实施绿色化低碳改造,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严禁新增限制类和淘汰类工艺设备,严禁钢铁、电解铝等行业新增产能。
推动企业全面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鼓励研发和应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工艺、装备。推动企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力争到2025年吨钢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达到0.3千克以下。
大力引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每年新增30家绿色制造单位,让更多企业加入“绿色阵营”,让绿色成为辽宁工业发展的底色。
辽沈晚报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