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力威介绍我省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

国产航母等大国重器都是辽宁骄傲

辽沈晚报 2021年06月09日

“海斗一号”。资料片

辽宁舰。 资料片

昨日,中共辽宁省委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力威介绍了我省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党的领导下,辽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工业基地,辽宁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成功研制出第一架新型喷气式战斗机、第一艘万吨远洋巨轮等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水下机器人、重型燃气轮机、特高压交流升压变压器等一批重大成果。

基础研究成效卓越

建成国家级各类科研平台3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两院院士达56人,数量居全国前列。

金属材料、航空发动机、工业自动化等25个学科和专业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举足轻重。

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国产止裂钢等重大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04%,进入全国前十位。

战略科技实现突破

“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写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

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

“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碳化硅复合材料助力“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探测宇宙。

近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8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高新产业发展壮大

开发出工业智能机器人、超大型智能油轮、110兆瓦级重型燃机、128层螺旋CT、12英寸集成电路薄膜设备等300余项重大创新产品。

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

建设了10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园区。

IC装备、软件、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民生科技效果显著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攻克核心关键技术37项,自主研发出移动CT机、无创呼吸机等抗疫先进成果65项,科技防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累计派驻科技特派员5492人,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66项,带动农户23.8万户,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8家,服务患者30余万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20余万人次。

科技强省迈出新步伐

进入新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在科技强省建设上迈出了新步伐。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布局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辽宁优势,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高度重视科技型企业发展,主动作为、做好服务、强化保障。通过“带土移植”引才方式,“三位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以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

编制绿色低碳技术清单

聚焦绿色低碳目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编制我省绿色低碳技术清单,开展科研攻关、推广示范、人才培养、产业培育。

实施科技支撑数字辽宁建设行动。出台《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沈抚示范区建设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加快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赋能产业,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

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三篇大文章”行动。用科技创新赋能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坚持“四个面向”,部署落实科技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

围绕落实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提升31个重点创新链整体效能,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揭榜挂帅”科研攻关

以制度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让企业当“盟主”,以契约为纽带、市场化为导向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联合体。已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

改革科技项目组织方式,由企业出题,实施“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科技人才挂帅出征。已实施了173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

完善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允许企事业单位采取股权奖励、股票期权、收益分成等方式,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

探索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在科技基金等项目中,允许预算包干、目标包干、责任包干。

在省科技进步奖中设立企业重大创新成果应用奖,按照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准给予奖励。

科技创新决策允许尽职免责

在创新生态上谋突破,研究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以法治保障促进科技创新生态优化。

允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经费管理、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赋予科研人员自主选择和调整技术路线的权利,实行绩效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方式。

建立容错机制,科研项目允许试错,科技创新决策允许尽职免责。

鼓励科技创新百花齐放,依法保护各类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在组织实施科研任务过程中不设门槛、不设边界。

严惩科研失信行为,对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伪造篡改科研数据等行为纳入科研“黑名单”,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

“带土移植”引进人才

在人才集聚上求实效,围绕优势产业和领域,引聚人才团队,为辽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强化“兴辽英才”政策引领,重奖获国家、省级科技奖励的技术攻关团队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创业团队。已选拔培育了领军人才和团队389人(个),承担国家级科技重点项目170余项,研发重要新产品500余种。

以“带土移植”的新方式引进人才、团队和项目,通过“揭榜挂帅”,组织省外科研团队承担科研攻关任务;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广泛引进创业团队,培育科技创业新苗。

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区域联合基金的平台作用,组织全国智力资源,解决了辽宁重点领域的共性基础研究难题。平均每年组织项目30项,平均支持额度200万元以上。已实施联合基金项目128项,带动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40亿元。

打造招才引智活动品牌,利用“揭榜挂帅”科洽会、海外学子创业周等活动,拓宽了高端人才团队引进渠道。

瞪羚企业利润同比增54.9%

在企业培育上出实招,以高新区为主阵地,累计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163家,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2%,瞪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4.9%。

广泛开展科技招商,组织各市、各高新区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科技政策和创新需求推介,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带团队、带项目来辽创新创业。美行科技、无距无人机、恩柽生物等新引进企业快速成长。

健全“研发+孵化+产业”的模式,建设企业孵化器、中试基地等孵化载体300个以上,大力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培育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辽沈晚报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