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的抗联战士在深山中的营地(地窨子)。资料片
在本溪满族自治县汤沟,有一块大石头。
石头大部分埋在地下,露出地面的只是一少部分,但是面积也在数十平方米,嶙峋的表面好像是在向人们展示自己面对无尽岁月风吹雨打的坚韧不屈。
这,就是著名的“靖宇石”。
八十五年前,杨靖宇将军就是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制定了出兵辽南、辽西,扩大抗日游击区域,进而连通热河,尽快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与关内红军呼应的重大军事决策。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告诉记者,1936年5月中旬,杨靖宇率一军军部和一师部队在本溪满族自治县赛马集梨树甸子(现为凤城市赛马镇)设伏大败伪军邵本良部队后,来到草河掌山区的汤池沟(现汤沟),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参加的重要军事会议。
周浩说,当时东北抗联对外联系被封锁,还是从日伪报纸中得知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成立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抗日。“杨靖宇认为,东北抗联应尽快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取得直接联系,听取党中央指示。”
周浩说,最后,会议作出了一师西征、与辽南地区的抗日义勇军建立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党中央及关内抗日武装尽快取得联系,使东北抗日运动与关内红军遥相呼应的重大军事决策。
毫无疑问,这一决策如取得胜利,东北抗联就有了极为广阔的回旋天地,东北的抗日力量也会大大加强。
为此,一军作出具体部署: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帮助一师筹备西征;二师向长白山挺进,吸引日伪军兵力;杨靖宇率军部主力返回宽甸、辑安一带,迷惑日伪军。
铁血西征 大战摩天岭
1936年6月28日,宋铁岩、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等师部将领率领一师师部、保卫连、少年营和一师三团西征。
西征部队共300多人,从本溪满族自治县上石棚集结出发,抗日山林队“老北风”“占东洋”等带路,首先攻打草河口火车站,经套峪、连山关,穿过安奉铁路,翻越摩天岭进入辽阳境内。后经兰花岭、八盘岭、滚兔子岭、万两河等地,挺进到岫岩,先后辗转三家子、黄花甸子、南马峪、温家堡子、桃花山、鸡爪子山一带。
尽管昼伏夜行,始终在山岭中迂回前进,日寇还是有所察觉,紧急调动部队在后面跟踪追击。西征部队一路上补给、休息艰难,常饿着肚子行军。几次战斗后,粮食弹药都无法补充,为保存有生力量,1936年7月8日,一师师部决定放弃西征,部队分三路撤回本溪根据地。
1936年7月15日,师部一路撤退到辽阳与本溪交界的摩天岭休息时,日寇驻连山关守备队第二中队追了上来,他们并不知道一师也在山上休息,也埋锅造饭。一师先敌发起攻击,歼灭日寇队长今田大尉及日军守备队40多人,缴获步枪30多支、手枪5支、轻机枪1挺。
这就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摩天岭大捷。
为庆祝这次战斗的胜利,杨靖宇特意创作了《西征胜利歌》:
“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盔甲枪弹胜利缴获,齐奏凯歌还……”
遗憾的是,一师部队没等撤离就被1000多名日伪军包围,战斗更加激烈,参谋长李敏焕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7岁的警卫员刘福林在抢救李敏焕时也被子弹击中。坚持到晚上,在当地群众孙仁刚的引导下,部队才突出包围圈,回到和尚帽子游击根据地。
辽河水漫 暖冬断坦途
1936年7月5日,中共南满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决定,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同时仍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一路军下辖一军、二军,计6个师6000多人。
会议还确定了抗联第一路军新的战斗方针和任务,决定再派部队冲出长白山区向辽南、辽西发展,与红军东征部队打通联系。
1936年11月上旬,杨靖宇率一军军部来到红土甸子红通沟,召集一师、三师领导干部开会,决定由三师进行第二次西征。
具体部署:趁冬季辽河封冻,用骑兵部队快速突向铁岭、法库一线,越过辽河、挺进热河,完成西征使命。
三师仅用半个月时间就配备马匹、武器,组建起一支400多人的精干骑兵队。同年11月下旬,三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等率部从兴京境内出发挥师西进。
周浩介绍,三师西征,遭遇了两个意外:
第一个,是日伪当局得知抗联这一行动后,把杨俊恒误认为是杨靖宇,调动了大批日伪军围追堵截,西征部队多次与日伪军发生战斗,虽然凭借骑兵优势快速摆脱,但敌人死追不舍。
第二个意外更是让西征将士陷入困境:他们终于冲到辽河东岸时,才发现河水滔滔,竟然没有封冻。
“三师想要夺船,可渡口有重兵把守,追兵又赶来,三师腹背受敌,血战一天一夜,只有100多人突出了包围。到返回清原游击区时,只剩下了70多人。”周浩介绍,两次西征虽然失败,但不失为东北抗日战争史上的壮举。
辽沈晚报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