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车上的光学窗组件材料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膜,是由辽宁科技大学胡知之教授团队研发生产出来的。 辽宁科技大学供图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也有咱辽宁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车上的光学窗组件材料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膜,是由辽宁科技大学胡知之教授团队研发生产出来的。
这一产品打破了国外在该高端电子品产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稳稳地降落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本次任务成功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辽宁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车上的光学窗组件材料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膜,比一根头发丝还薄,它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关键材料。它能耐-200—300℃的低、高温,无色透明、柔韧性超强。
曾几何时,在高端电子品产业领域这一高精尖的技术和材料一度被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垄断。但从2006年开始,胡知之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啃起了这块“硬骨头”。大家通力合作攻克重重难关,历经10年,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这种幅宽1米的无色透明耐高温的工程化聚酰亚胺膜。
在该生产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被成功破解,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2016年9月,30微米CPI卷膜作为嫦娥五号着陆器多层热控组件被采用,2017年4月,42微米CPI卷膜作为火星探测车集热器光学组件材料被采用。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作为光学窗组件材料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踏上了“问天逐火”的星际航程。
据介绍,这种自主生产的CPI薄膜产品作为核心的光学材料,不仅被用在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而且还将被用在探月计划的“嫦娥五号”的温控组件上,为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提供材料保障。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