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胸椎长个瘤 须先取标本进行活检

看机器人在3毫米空间咋做手术

辽沈晚报 2021年03月04日

手术中机器人辅助精准导航定位。受访者供图

丹东一名10岁男孩胸椎长了一个肿瘤,想要有效治疗必须先取得肿瘤的标本进行活检确定性质,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开胸获取标本,对孩子身体的伤害太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医生在“智微天眼”机器人导航系统的辅助下,从男孩直径3毫米的胸椎根部顺利取得标本,确定肿瘤的性质后进行药物注射治疗,第二天男孩背痛明显缓解。

昨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病房主任李连永介绍:家住丹东的10岁男孩后背疼痛持续一个多月,家长开始没在意,以为小孩玩耍时碰着了,“在当时医院拍片检查发现孩子胸部有一个瘤,家长当时吓坏了,就连当地医生都很少见到这样的病例。”

家人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但检查结果不能确定是骨结核还是骨肿瘤,“这给后续诊治带来很大困难,因为骨结核和骨肿瘤的治疗原则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需先手术取病理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再进行治疗。”李连永说。

传统的胸椎取活检方法需要大范围剥离软组织把胸椎显露出来,创伤大、出血多,对身体造成的创伤非常大,“小孩的骨头太细了,为了减少对孩子的创伤,我们手术特意选取胸椎突出的部分,从这里取标本,伤害就小了很多,但可操作的空间仅有3毫米。”李连永介绍,在那么窄的空间获取标本,传统的手术透视和徒手操作无法精确定位,稍有误差即可能损伤孩子的脊髓和主动脉,风险太大。

在这个时候,“智微天眼”机器人辅助导航系统发挥了作用。“这个机器人是最新的技术,它能帮我们看得更清、下刀更准。”李连永介绍,医生操作机器人在手术进行手术路径规划,在手术中机器人能精准导航,经过3毫米的通道直达病灶椎体,顺利地获取病灶组织,检验确认了肿瘤的性质,随即对肿瘤进行了药物注射治疗,“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机器人也发挥了作用,它能告诉你药推到哪里了,进去了多少剂量,帮助你判断是不是应该结束推注药物。以前推注药物都是凭经验,有了机器人的帮助,再加上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手术效果更有了保证。手术后患儿背部疼痛明显缓解,第二天就下床活动了。

揭秘机器人辅助手术

1.手术前机器人导航系统手术入路规划,根据检查测量结果形成三维图像,比以往的二维图像看得更清晰,帮助医生确定手术路径。

2.手术中机器人辅助精准导航定位,激光直达微小病灶,导引臂建立稳定通道,定位精度达亚毫米级。

3.手术中透视证实准确到达病变椎体,借助机器人的“立体眼睛”,医生顺利地获取了病变的组织,协助医生注射药物治疗肿瘤。

辽沈晚报记者 吉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