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三心血管内科病房主任庞文跃教授。本版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王迪 摄
“庞舅”是援湖北医疗队年轻队员对盛京医院第三心血管内科病房主任庞文跃教授的昵称,2020年2月12日至3月28日庞文跃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重症病区战斗的那段日子。
从武汉回到沈阳后对日记进行梳理,庞文跃决定把日记公开出版,《庞文跃援鄂战地日记》以汉英对照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一位战疫医生的真实记录,呈现武汉战疫的诸多细节和感悟”。
对于战地日记的内容,庞文跃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八旬患者的救治过程;让他最难忘的是武汉重症病例清零的那一天。
作为重症医疗队员,庞文跃和辽宁援湖北重症医疗队队员一起战斗了45天,凯旋回沈阳后一起集中隔离了14天,书中附上两批辽宁援湖北重症医疗队队员155人的姓名、单位、支援湖北的时间,“包括重症医疗队队员在内的辽宁援湖北医疗队是武汉战疫的主角,他们是这本书讲述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所以可以说这本书的作者是155人甚至更多。”
昨日,庞文跃教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口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最难忘武汉重症病例
清零的那一天
这三个半月多少悲痛、多少紧张、多少感动,其中还有盛京医疗队的豪爽、幽默。这日记讲的是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心情和事情。是历史的细节,让历史告诉未来。——日记摘录
中国著名心血管病学家胡大一教授在给得意门生庞文跃的日记写序时,多次提到盛京医院医疗队把东北人的豪爽幽默乐观带到了武汉:日记里不断出现盛京医疗队医护人员的豪爽语录,“只有进了病房,才能有大闹天宫的感觉”,“都到这了,还有什么算事儿?”
作为主动请缨参加重症医疗队的心血管病专家,庞文跃对日记内容记忆最深刻的是武汉重症病例清零的那一天,“作为重症医疗队员,之前的请战、出发、参战、返沈,目标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武汉重症病例清零,其间的汗水、泪水、艰辛、付出、期盼,也是为了这个目标,所以我对这一天记得最清楚,感受也最深,那天应该是2020年4月24日。”
2020年3月28日,庞文跃随辽宁援湖北医疗队从武汉回到沈阳,在集中隔离的日子,庞文跃一直在朋友圈记录着武汉新冠肺炎病例增减的情况:3月31日,武汉重症病例493;4月1日,武汉重症病例432;4月2日武汉重症病例397……
重症病例的数字一天天地飞速减少,20多天后,武汉重症病例就全部清零,得知这个消息后,庞文跃在朋友圈用最简洁最直观的文字和表情符号来表达此时的心情:今日武汉,牛。
“回沈阳后发的朋友圈,也是我战地日记的一部分,虽然没收录到日记里出版。武汉重症病例清零,作为战斗了45天的重症医疗队队员的我可以认为,武汉战疫应该是正式结束了,剩下的普通患者的治愈只是时间问题了。当时用最简洁的记录反而更能表达我的所思所想,面对胜利不用说太多话吧。”庞文跃笑着说:因为我在3月18日的日记就写了,当时我们病区的危重症患者屈指可数,一群白衣斗士,拔剑四顾心茫然。那时候我们已经预计胜利就快到来了。
八旬患者的坚韧
支撑白衣战士英勇战斗
记得入院时,你说了唯一的一句话“我13岁就当兵了。”相信你是一名战士,至少在与病毒抗争的这段日子里,你表现出了战士般的坚韧。——日记摘录
当说起日记还有哪些内容让他印象深刻,庞文跃说:一名八旬女患者的救治过程让我感触很多,多次在日记中记录了抢救的过程,这名患者在和病毒的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激励我们去英勇作战。
85岁的老奶奶,新冠肺炎合并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陈旧心肌梗塞、重度贫血……面对病情如此复杂的患者,多名医护人员全力进行抢救,“专门为老人安排的值班表就排了66人次,为了准确听诊掌握患者的病情,盛京医院呼吸科主任赵立把耳朵贴到了患者胸部,患者躁动碰了赵立的口罩和面屏,导致赵立的面部皮肤局部暴露,医生面对患者时顾不上自己的风险。”庞文跃说:我在日记中全面地记录了最真实的战疫场景,通过日记的出版能够让更多 的人了解我们赢得战疫胜利的过程和付出。
虽然患者表现得非常坚强,但遗憾最终发生的时候,庞文跃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感受:你走了。终未能战胜凶恶的病毒。时间定格在2020年3月15 日22:43,你入院的第16天零5小时,我们接管第四病区的1个月零14个小时。
这名八旬女患者在与病毒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让队员感触很深,得知老人不幸离去的消息后,大家在微信群里为她送别,也在心里为她点燃了蜡烛,为生命之坚强而感叹。“所有奔赴武汉的白衣战士需要这种坚强来支撑,需要一种信念来鼓舞。”庞文跃说。
庞文跃在日记里专门标注了病区零死亡的记录,这既体现辽宁重症医疗队的治疗技术水准,同时也是对参战医护人员的一种激励,这名重症患者不幸离世中断了病区零死亡的记录,但没有消减庞文跃战斗的激情,他把目光投向整个武汉的大战场,他认为黎明前的静悄悄预示着胜利正在来临,他在日记中接着写道:武汉疫情数据低位徘徊,新增确诊病例连续3天固定在4例。重症患者数量持续下降,剩余2878例。转来的人数没有预想那么多,也许是黎明之前的静悄悄吧。从头再来!
儿子翻译日记 向世界展示援湖北医生真实工作
前几天你知道我在武汉后,你说“这么大的事,我怎么会不知道?” 老爸没有回应。带着疑问,你才能学会思考。希望在你的成长中,不要期待完美。但爱、乐观、毅力与责任必不可缺。——日记摘录
《庞文跃援鄂战地日记》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汉英对照”, 每个对拼页都有汉语和英语相互对应,一页是汉语加照片,与此对应的一页是英语。
“用汉英双语出版这本书,我考虑的是外国朋友阅读此书,可以向他们展示中国医生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期间的真实工作记录和心路历程,能够增加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同心抗疫的深入了解。”庞文跃说:增加了英语翻译,这本书的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但是能够向世界全面呈现当时武汉救治患者的真实情况,多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此书的译者庞轾轩是庞文跃的儿子,庞文跃多次在日记提及儿子,有时候看到年轻队员的坚守付出,他想到儿子作为更年轻一代以后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日记中,庞文跃也回忆了这些年来和儿子聚少离多的缺憾,但他坚信孩子离家求学以后会有更大的成就。
2020年3月5日,庞文跃在日记中“祝儿子17岁生日快乐”:
17年聚少散多,相处的时间远比和同事相处的时间少。2003年孩子在北京出生,之后发生非典疫情,52天大的孩子被送到了内蒙古。2004年支援盛京医院工作结束后,我从家里偷出北京户口本将工作单位从北京同仁医院转到盛京医院。从此,与儿子只能在周末见面,我在哪儿开会,他就随他妈妈飞到哪里和我见面。一周两天见面的好日子没持续几年。上小学后不能随处走了,一周两天的见面也勉强维持到一周一天了。6年前他说服了妈妈,决定外出见见世面,从此也开始一年只有几次的见面。
“我儿子小学毕业后就到国外上学了,现在读高中了,我的日记由他来翻译最合适,正好让他看看爸爸在武汉的工作情况。”庞文跃说:孩子对汉语、英语都比较掌握,但翻译没有按照原文一字不差地翻译,“因为我在日记中引用了好多典故,用的成语也很多,所以翻译大多数是意译,只要外国朋友能读懂,那就是最好的翻译了。”
从日记内容的当事人到日记出版的翻译者,庞轾轩以这样的方式了解了爸爸在武汉战斗45天的点点滴滴,更加佩服爸爸的冲锋上阵的勇气。
一本书的“作者”为何多达155人?
凌晨第一批队员即将杀入战场,为了缓和队员们的紧张情绪,昨天培训后叮嘱大家,“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告诉我们的队长赵立或者我,你们叫我老庞、庞哥、庞舅都行。”“叫我庞舅者,明年4月请你们重返武汉赏樱花。”——日记摘录
在2020年3月4日的日记里庞文跃写道:“外甥女”馨羽喊我下楼和她们打羽毛球。已经多年没时间锻炼了,加上手头有事,就没有出去。
庞文跃比很多队员年长许多,但庞文跃是医疗队最活跃最幽默的,在生活上在工作中,他处处为年轻队员着想,吃的喝的穿的,他都上心,哪名队员有心事,他积极开导,他在日记里在朋友圈发的最多的就是队员的责任付出、乐观向上的状态,队员亲切称他为“庞舅”。
除了和年轻队员打成一片,庞文跃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思考,为年轻队员加上了 “激情、责任、乐观”的标签,“我认为这次战疫考验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担当,在平时看不出来他们的力量,在大事来临的时候,年轻人冲上去迸发出来的能量让我很欣慰,以后他们能堪当大任。”庞文跃说。
因为和队员们有着深厚的战斗情谊,庞文跃在整理日记出书的时候,就想着把辽宁重症医疗队队员的名字写在书里,“最初的版本是每名队员都上了一张照片,还有姓名、单位、支援时间、支援哪家武汉医院,后来出版社说容量太大了,最后不得不把每个人的照片拿掉了。”庞文跃说:“在沈阳时我们是同事,在武汉时我们是战友,包括重症医疗队队员在内的辽宁援湖北医疗队是那场战疫的主角,他们是这本书里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所以可以说这本书的‘作者’是155人甚至更多。”
《庞文跃援鄂战地日记》即将出版的时候,正值新冠疫情在个别地区有所反复,对于如何应对,庞文跃非常自信地回应:“在武汉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努力拼搏成功抗疫,现在这点情况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已经计划3月25日重返武汉赏樱花,在我们凯旋一周年3月28日那天回沈阳。”
辽沈晚报记者 吉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