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鹿角椅的秘密

揭开明清“大凌河血战之谜”

辽沈晚报 2021年01月07日

沈阳故宫珍藏的清太宗皇太极御用鹿角椅。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摄

沈阳故宫内珍藏着一把皇家御用鹿角椅,这是用清太宗皇太极征战中所获麋鹿的鹿角制成的。这场战役爆发于天聪五年(1631年),史称大凌河之战,它是明清战争的一个微妙转折点。大凌河之战的结果,导致明清双方的军力对比、形势走向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甚至触及到清初的国策转向、权力架构的重大调整,意义之大,非比寻常!

战略枢纽

明清两军必争之地

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时曾两次修筑大凌河城,但皇太极都没让他修完,孙承宗上台又要抢修,为什么孙承宗和袁崇焕再三抢修此城,而皇太极又为什么一次次不惜代价地拆毁此城呢?大凌河城在今天的辽宁凌海市,凌海市过去叫锦县,位于锦州东三十余里,是屏障锦州的重要防线,如果大凌河城能够修得像宁远(今兴城)一样,那就等于在山海关前又多了一道雄关。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就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起,明清双方对大凌河城的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大凌河城虽被后金军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因此修城进度较快,如果皇太极动作稍慢一些的话,大凌河城就有可能竣工了。但皇太极没有给祖大寿足够的时间,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时,便兵临城下,而这时,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1631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征调大军,从沈阳出发,第二天便渡过辽河,拉开大凌河之战的序幕。

八月一日,皇太极设筵款待前来参战的大军,然后再次申令军纪,并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两万,经义州屯驻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皇太极则亲率大军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

八月六日,两路大军会合于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

初攻凌河城

后金军惨遭挫败

八月十二日,八旗军进攻大凌河城,初战受挫,皇太极把失败的原因推到一位名叫图赉的将官身上,指责他“违命进击”。图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信费英东的七儿子,原属镶黄旗,后转入正黄旗。

按照皇太极的说法,图赉违命出击,达尔汉额驸率军跟进,两黄旗进击,其余六旗马上跟进。两蓝旗的将士最先冲到大凌河城下,城外的明军被逼入城壕,蓝旗将士下马步战。此时城上明军和城壕内的明军互相配合,枪炮和箭矢交织,两蓝旗遭到痛击,慌忙退回。

这一仗八旗军损失很大,《满文老档》中的说法是:两员副将、一名备御和一名侍卫死在城下,其中副将孟坦和侍卫郭哩的尸体都没抢回来,孟坦,在《清史稿》中写为穆克谭,很早就归附努尔哈赤,最早隶属于镶蓝旗,另有十余名士兵死在阵前,这个数字恐怕有很大的保留。

攻城时,位于大凌河城东南角的睿亲王多尔衮也亲自率军跟进,皇太极对图赉大骂道:“如果贝勒(多尔衮)出了什么事,我一定生剥你的肉,拿去喂马!”这也间接说明,十二日的这一仗,祖大寿率领的大凌河明军确实打痛了皇太极。

围点打援

皇太极四灭明援军

眼见强攻难奏效,皇太极立刻改变战法,改为围城,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小小的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兵法讲:十则围之,这次皇太极至少出动了五万大军,加上四道壕沟一道墙,足可抵十万之众,祖大寿的一万多人马想突围绝无可能!明军万万没料到金兵会出此狠招,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明军将士无不惊恐万状。

皇太极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寿盼望援军心切,急忙率军出城相迎,欲前后夹攻,实现突围,结果上了大当,被杀得大败,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下侥幸逃回,损失十分惨重。这下祖大寿有了教训,此后再也不敢出城应战。

祖大寿统率的部队是明朝“关宁铁骑”的精华,史载:明之精兵尽在此。对这样一支队伍,明廷是不会坐视不救的。

果然,围了不到一周,八月十六日这一天,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了,由于众寡悬殊,被后金军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明军第一次救援失败。

八月二十六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援,阿济格率兵迎敌。这一天上午,雾非常大,几尺外就看不清人。据《清史稿》记载:“会大雾,对面不相识。忽悠青气冲敌营,辟若门,我军乘雾进,大战,败之,擒游击一,尽获其甲仗马匹。”阿济格因打了胜仗得到了皇太极的嘉奖,明军的第二次增援又失败了。

二十天后,金兵哨探报告明兵吴襄和宋伟再次率兵来援,皇太极率军迎了上去,途中见到前面烟尘滚滚,便知是敌人的援兵。皇太极与弟弟多铎走在前面,沿着山悄悄行进,明军也有哨探,他们发现了这一小股队伍,六千大军掩杀了过来,想一口吃掉这一小股金兵。但皇太极手下的这些亲兵一个个十分勇猛,面对强敌皇太极毫无惧色,率身边的二百亲兵冲了过去,以二百对六千,该是何等的勇气!不可思议的是,明军六千多人竟被区区二百人冲杀得溃不成军,紧接着后面大军赶到,又是一番乘胜追击,六千人大败逃归,明军第三次救援失败得更惨。

九月二十四日,明朝的四万援军终于到了,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张春,举人出身,在收复河北永平四城的战役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这次大凌河城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朝廷派他为监军道。史载,崇德五年时,被俘的张春死于沈阳三官庙,终年七十五岁,如果这样推算的话,他率军赴大凌河城这一年,是天聪五年,应是六十五岁,花甲过半之年,称得上老当益壮。

九月二十七日,明朝援军渡过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扼制后金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但明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后金军已经拥有了红衣大炮,虽是自己仿制的,依然威力巨大。此时,后金炮队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阵营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

张春见势不好,见风势向东,便使用火攻,火势凶猛,扑向后金兵,后金兵被大火逼了回来。这时,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了!《清史稿》是这样记载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会大风,敌乘风纵火,将及我军。天忽雨,反风,复战,遂大破之。”

兵败如山倒,张春想扼制溃逃,可是毫无作用,最后连他自己也被卷进了败退大潮中。皇太极早已料到必胜,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溃逃的明军遇到伏兵,大都放弃抵抗选择了投降。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总兵吴襄和宋伟仅率数十人侥幸逃归,浩浩荡荡的四万增援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从这以后,明廷再也没派来过援兵,明军的第四次增援几乎全军覆没。

援尽粮绝

祖大寿被迫投降

大凌河城被困了四十八天后,从城里逃出来一个商人,叫张翼辅,他说,城中早已断粮,城里开始杀战马,吃马肉,马几乎杀尽了。

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这两天,皇太极先后两次致书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劝其速降,并且郑重承诺:后金将会善待明降军,绝不屠城!

祖大寿等将领虽拒绝了皇太极的提议,但眼见城中的三万余人已饿死了一万多,再饿下去的话,全都得死光,人的生命已达到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

十月二十五日,再也挺不住的祖大寿终于下了决心,他请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事宜。当晚,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四人随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营,皇太极亲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盛宴款待。

皇太极再次承诺:绝不屠城,城中将士归降后,原来官职不变,士兵们想当兵的继续当兵,不想当兵的可编为民户,一律恩养,绝不会有半点伤害。皇太极道:“盟誓非同一般,待祖总兵到后,朕和大贝勒率众贝勒将与祖总兵登坛祭天,若违背誓言,当天诛地灭!”

不过,何可纲一直坚决反对投降,何可纲在军中颇有影响,无奈之下,祖大寿只得下令将其逮捕,交由士兵和夫役们于城门处当着金兵的面,将何可纲处死,以表心迹。据清史学者闫崇年分析,祖大寿杀何可纲,其实是两人心照不宣的“苦肉计”,何可纲是以自己的死换取祖大寿的脱身,因此他是含笑赴死的。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大开城门,率众投降。他们来到金营,只听金营中礼炮三响,鼓乐齐鸣,从营门到中军大帐间铺上了一层红毯。皇太极与代善在前,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在后,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而后,双方登坛发誓祭天。

盟誓祭天毕,皇太极携祖大寿进入大帐,为祖大寿设宴庆贺。大帐内放了四十余张桌子,挤挤腾腾,坐了二百余人。四角置四个大火盆,外面虽已严冬,帐内却春意浓浓,桌上虽无山珍海味,却是大碗酒,另有脆生生的白梨……

皇太极诚恳地说,永平屠城虽是阿敏所为,朕亦难辞其咎,朕之错在于用人不当,以致失信于天下。大家听罢,心悦诚服。自此,大凌河之战结束。

御前露刃

莽古尔泰遭严惩

大凌河之战中出现一个意外事件,即《清史稿》所记的“御前露刃”事件,权力角逐中的皇太极与莽古尔泰直接摊牌。

七月十三日,皇太极正站在城西山岗向城中观望,思考破敌之策。时众贝勒在侧,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莽古尔泰上前要求皇太极将调拨其他将帅的本部正蓝旗人马归还给他,皇太极对莽古尔泰的本位主义自然不能答应,而且两人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这次莽古尔泰借提出归还本部人马,突然发难,两人言语冲突,矛盾激化,莽古尔泰居然拦住皇太极质问:“上何独与我为难,我固承顺,乃犹欲杀我也?”说话间,他手按刀柄,怒目向前。

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德格类大吃一惊,这是犯上之罪,他急忙上前拦阻,并给了哥哥一拳。莽古尔泰更火了,他将刀拔出五寸许,德格类和众人急忙上前,连推带搡地将莽古尔泰推走……这就是清宫历史上著名的“御前露刃”事件。

回到盛京后,参议李伯龙建议要更定朝见仪式,并提出:莽古尔泰既已被革去贝勒之职,就不应再与汗王和大贝勒代善并坐,代善首先表示支持:“我们既然推举了汗王,又与之并坐,实在是不合礼仪,吾等于心亦不安。从今而后,我与莽古尔泰坐于汗王两侧,汗王居中。”皇太极这次没有推让,而是欣然接受。从天聪元年即位到天聪五年年末,皇太极终于实现了朝纲独断、南面独尊。

战法革新

明清之战的深刻转折点

与萨尔浒、辽沈、广宁、宁远、宁锦、松锦等大战相比,大凌河之战在明清战争中的知名度不高,但其意义却非同凡响。

首先,皇太极一改此前的攻坚打法,转为围点打援,这是战略战术上的重大改变,一举扭转了被动态势,令明军无所适从,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局。

其次,皇太极纠正此前的野蛮屠城之法,自大凌河之战后,开始转为以招降为主的感化政策,使得包括孔有德、尚可喜在内的大批明军将士日后纷纷投诚,带来了最先进的红衣大炮,消除了明清两军间的武器代差,并为清朝储备了大量的可用之才,为未来的入关之旅铺平了道路。

再次,在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不仅消灭了明朝重金打造的关宁铁骑的精锐之师,还扳倒了对自己构成威胁的莽古尔泰,并顺势将代善挤出了皇权角逐圈,历经五年多的煎熬和等待,皇太极终于大权独揽,这是清初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深刻转折点。

御用鹿角椅

历代清帝歌咏不绝

这把用大凌河之战所获麋鹿鹿角所制的御用鹿角椅,制作于后金天聪至清崇德年间(1627—1643),质地为角、木结构,全椅通高119.2厘米,靠背长63.2厘米,鹿角围长184.5厘米,左角长93.5厘米,右角长91厘米,椅座高57厘米,椅面长82.8厘米、宽52.7厘米。

椅上部以鹿角制成靠背形状,鹿角共十二支叉,四叉作为椅交合的支柱,八叉以靠背为中心分开,左右各四叉,八叉鹿角均匀地向四下张开;椅下部为木制,椅面呈长方形,椅心以棕绳编织;椅子四腿外加护板并浮雕花卉,涂以金红色漆面,椅腿下部为四足托泥式;椅前下部有木制脚踏。

鹿角椅椅背正中刻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高宗弘历的御制诗一首:“弯弧曾逐鹿,制器拟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良足供。库藏常古质,山养胜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俭恭”。后署款:“敬咏太宗文皇帝所制鹿角椅一律,乾隆甲戌秋九月御笔”,款下刻有“乾”“隆”圆、方连珠印,所刻诗句均有填金,显得辉煌夺目,古朴明朗。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曾十次东巡驻跸于盛京皇宫,并先后于宫内各库恭睹先祖遗物,其中清太宗皇太极所用的“鹿角椅”,就成了清帝观瞻祖先旧物的重要一项,以示不忘先人创业之艰辛。

为此,回辽清帝曾题写了大量御制诗文,以歌颂祖先功德,铭记前辈业绩。同时,由清宫内务府制成了匾额或屏联,使歌颂鹿角椅的御制诗句以器物的形式传于后世。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