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海

辽沈晚报 2020年12月31日

□李晓旭

水塘在我家正南面,不规则,也不大,长约八百米,最宽处约一百米,最窄处十米左右。据老人讲,大约六百年前,明初大移民,祖辈们来到苏北里下河地区屯田开荒,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沼泽,于是人们挖塘垒地,起垛种植,水塘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我童年时,故乡工农业还极不发达,可生态环境奇好。各种野生植物爬满墙头,房前屋后开满了金银花,高大挺拔的榆树,挂着甜葚的桑树,小叶青秀的洋槐,急着报春的杨柳,整个村庄笼罩在葱茏的绿意中。还有土蜂在泥墙上筑巢,蝉在树上高唱,水猫子、黄狼子、野鸭子在塘边乱窜,萤火虫星光点点。

水塘的水可以直饮,每天把大缸里盛满水是我们必做的家务,淘米洗菜也都在塘边进行。幼时的我常常被塘里的鱼吸引得忘了干活。塘边见的最多的鱼是虎头鲨,很小,潜伏在河泥里,貌似很呆,可用菜篮子捉到它基本不可能。其次是没娘鱼,成群成群地游弋,看得人眼馋心痒。

水塘还是游泳池,盛夏我们几乎都在塘中度过。大暑天,土路被晒得烫脚,躺着站着都感觉气不够喘。避暑的唯一办法就是下河游泳。每天午饭后,河里像下饺子似的全是人,打水仗、捉迷藏,我们一洗就是三四个小时,上岸时两眼通红。一个夏季过来都晒得油黑发亮。水塘里还长了许多野生菱角,快成熟时,我都用长木桶当船下河采摘,这是我的专长,因为我营养不良,身材矮小,体重轻而不易翻“船”,每每有所斩获,一家人享用,让我有一种无名的自豪感。

冬季,水塘冰很厚(现在冬天没有过去冷),能走人。没有炭,没有燃气,更没有太阳能,做饭、洗澡、养猪都靠柴草,各家各户柴草都不够烧。有一年拾草,我们走在冰面上,用棍子刮断芦苇背回去烧,既能帮家里忙,又能溜冰,苦中寻乐,至今难忘。

水塘,小时候一直以为她是大河,是心中的海。长大后,看的江河湖海多了,回头再看她,显得特别小,可她却是我童年的乐园,滋养我的成长、我的记忆、我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