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树
那天晚上,老友志坚发来正吃晚饭的视频,我看他吃的是大西北的家常饭“面片子”。“面片子”之所以要用引号引起来,是因为“面片子”三个字从甘肃人的嘴里发出来,会别有一番风味。
上世纪80年代,我被安排在甘肃张掖某钢铁厂上班。车间里那个身穿浅蓝色劳动布工装的女工,大眼睛白皮肤,扎着两条俏皮的辫子,挺老土的甘肃话从她嘴里发出来,感觉却那么好听。有一次,别人问她晚饭吃的啥,她脆声回答:“面片子。”——“面”字发的是一声,“片”发的是三声,“子”是轻声,三个音组合在一起,味道纯正好听。从此我就记住了“面片子”。
“面片子”是甘肃人的家常饭。据说,“面片子”发源于元代,为防止人们造反,实行每10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轮流使用,用完后再交回来。有些人家等不及,就将擀好的面用手捏扁,揪成面片煮食,“面片子”就这么诞生了。
“面片子”做法很简单。揉好面后需醒一会儿,然后分成手指粗细的条状面剂子,并在面剂子上抹上油,以防止粘连,用湿布盖好待用。准备妥当后,用葱姜炝锅,放入切好的羊肉片或五花肉丁翻炒,再放一些酱油、料酒、胡椒粉,待炒至八九成熟儿后加水,水烧开后就可以往锅里下面片儿了。把面剂子捏扁抻薄,揪成小片儿下锅。甘肃人揪面片儿的手艺相当娴熟,不论男女,都是揪面的好手,手底下的面片儿像秋天的树叶一样,匆匆而落。等面片儿下完后,轻搅几下即可停火,并快速放入绿叶蔬菜,香菜、蒜苗、菠菜都可以,这是最后的“点睛之笔”。这样,色香味全都有了——不过,还需让油泼辣子、香醋再来锦上添花,不然因失了西北风味的精髓,就沦为普通片儿汤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汤料与面片的比例得一定把握好,不能太稀了也不能太糨了。记得老友志坚曾这样说,“面片子不稀不稠才可口”。那时,我和小谢到志坚家去玩儿,正赶上饭口,他家的晚饭正好是“面片子”。甘肃人待人热情,给我俩一人盛了一碗。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的甘肃人做的“面片子”,味道果然地道,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记住的还有一些有关“面片子”的风俗。在甘肃,有客人来了,绝对不能用“面片子”待客,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大概因为揪面片有“揪断”的意思吧。“面片子”是纯粹自家人饭食,如果当年不是正赶上饭口,我也没机会吃到那么正宗的“面片子”。还有个更有趣的风俗。在甘肃农村,男方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如果端上来的是“面片子”,男方就不用再勉强了,说明人家女方不愿意;倘若女方同意婚事,而又糊里糊涂地端上来“面片子”,则要被人笑话。
从“面片子”的风俗看,无论是友情还是婚姻与爱情,大家所忌讳的都是那个“断”字啊。令人欣慰的是,我与甘肃老友志坚的友情,始终没有被岁月的砍刀“弄断”,一直延续至今,实在难得。而那位扎着两条辫子的女工的年轻神态,凭那一声好听的“面片子”,也永远定格在我青春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