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深读唐宋八大家”精品课上线

辽沈晚报 2020年12月28日

辽沈晚报记者 刘臣君

本月初唐宋八大家文物展开展以来,辽沈晚报以多版面、多媒体的方式对展览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如今更是要以视频、音频的方式带你把展览看懂、看清、看出味道。本报特邀王向峰、王绵厚、毕宝魁、刘墨、卢林、王鑫、董宝厚、李林等专家在艺术、策展、文化传播、文化史的角度深读解读唐宋八大家相关领域,本报读者可以扫描每位专家的课程二维码登陆观看。

卢林:

书法是末事却通大道

课程精要:

苏东坡位列苏黄米蔡之首,他的书法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启示是什么呢?我想从他自己的三句诗来理解他的书法。他说,“我书臆造本无法”。他说的这种无法是具有禅宗意义的“无法”。这种“法”是“法非法,非非法,法非非法”,是已经完全融化进他的书写状态当中的“法”了。从展出的《中山松醪赋》和《洞庭春色赋》中能略窥大意。

这也给我们当今学习和研究书法的人一个启示——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巧之后,完全寄情于诗文的内容,而诗文内容感染人的力量,远远大于笔墨技巧感染人的力量,在笔墨技巧当中形成一个自然流露的状态。

苏东坡又说过,“书无意于佳乃佳”。书写的时候直抒胸臆,技巧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一任自然,天真烂漫。从辽博此次举办的‘唐宋八大家’展览中呈现的书法来看,古人的确把书法作为“文人末事”,不会把书法视作一个很大的追求。于古代文人而言,成大器者首先是经国治世,其次是道德文章,而笔墨则为记事尔。但正所谓‘小物通大道’,书法就像心电图一样。从这些珍贵的墨迹中,可见其忠肝烈胆之人品,可赏其昭灼日月之才华。望洋兴叹,高山仰止。

王向峰: 许身为国 不改初心

课程精要:

唐宋八大家都是有大量经典传世的散文家,也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唐宋八大家在今日仍被广泛认可和尊崇,除了妙笔文章可以传世之外,最重要在于他们都是儒家的真正君子,为国为民不惜己身。他们都深知民间疾苦,为官一方时,哪怕是被贬的处境下,仍然勤政为民,是被人人称颂的清官、贤官、能官。

毕宝魁: 儒家思想贯穿中华文明

课程精要:

今日再谈唐宋八大家,不仅是要从文学角度上去看,更要从传统文化的主线上来了解他们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都是在社会迎来大变革时,站在了时代高度,倡导复兴传统文化,坚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北宋文人最光辉的一面便是清正的操守: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却能赞赏你的人格。这种人格,正是儒家思想的闪光点,也正是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所追求的。倡导文学与儒学合一的古文运动,既是文学运动,也是儒学复兴运动。仁义礼智信、忠孝礼义廉耻等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根。

刘墨: 苏轼朋友圈一千多人

课程精要:

苏东坡的朋友圈有名有姓有史可查的约有1300多人,其中有长辈、同辈、晚辈、上级、下级、皇亲国戚、贩夫走卒、恩人、仇人……他的朋友圈是非常大的。

苏轼就如钻石,只要你稍微转动一下角度,他就有不同的光彩,在历史人物中,大概只有苏东坡才有这样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彩:哲学、史学、文学,然后,吃、住、行,更重要的是他有现代思想:民本、人文、独立、自由,他都具备。

王鑫: 穿越千年的对话

精品课程:

我们要了解唐宋八大家,应该从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开始,了解他们在时代当中的豪迈和郁结、他们得到的荣光以及遭遇的灾祸、他们的深爱和痛楚以及他们的局限和超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的诗文中看到一个现实世界,也能够看到一个审美世界,才能够理解和感悟他们的诗文、绘画、书法当中独特的心灵模样。

我们今天走近他们、欣赏他们,和他们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们饱满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予了我们滋养,他们在我们当代精神意义世界中依然鲜活,不断流传。

王绵厚: 理脉络 懂内涵

课程精要:

唐人的绘画艺术对辽人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唐画流传到辽,成为辽人学习模仿的资本,如契丹人萧融具有很高的中原文化素养。

据清代王毓贤《绘事备考》记载,辽代萧融“尤善丹青,慕唐裴宽、边鸾之迹。凡奉使入宋者,必命购求;凡遇名迹,不惜重价,装潢既就,而后携归本国,建小楼以贮之。凤日晴和,焚香展卷,临摹所至,咸有法则。”

李林: 走进大家的时代

课程精要:

此次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以唐宋八大家为主题的文物展,其实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唐宋艺术转型的时代风貌,以及后世对其追摹的文化崇敬。

在文化品格与审美趣味上,唐宋两个朝代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应该充分考虑到作为文化主体与社会审美潮流的变化。

董宝厚: 这几件文物一定要看

课程精要:

如果观展时间紧张,如何从100多件文物中选择必看或者重点看的文物呢?除了已经换上复制品的《苏轼行书洞庭中山二赋卷》,《宋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一定要看,这幅作品通过临摹,让我们感受到了顾恺之《洛神赋》的理解和表达,这也是一件国宝级的作品。另外,90后画家叶露盈所绘《洛神赋图》也对照展出。叶露盈曾登上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她的《洛神赋图》以当代审美视角诠释古代作品,风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