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本书的缘起和创作历程,蒋勋介绍说:“2014年10月,我到池上驻村,每天在田野间走路,一边是蜿蜒起伏的海岸山脉,一边是陡峻雄壮的中央山脉,一百七十五公顷的稻田宽阔广大。走在田陌间,感觉到晨昏变化,节气推移,日升月沉,花开花落,随手用手机留下刹那光影,记录一两段文字,想与外地朋友分享,因此开始在‘脸书’发布,陆续积累了不少图文。”
“在池上走过的季节、晨昏,浮光掠影,借手机相片文字做记录,其实很随性,没有特别计划,也没有特定目的,大多没有评论,纯粹白描在自然间且行且走漫无目的地实时记录。”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我如浮云,随意飘荡,在一朵花前驻足,每一处山脚,每一处海域,每一处河口,都像前世故人。日落余晖,不期而遇,仍然叮咛再三,水深波浪阔,步步走去,都有慎重。”
“2014年10月到2016年5月,陆续发布在‘脸书’的图文,整理编辑成了《池上日记》和《池上印象》。我翻阅两本书,才看到随性的记录里明显贯穿着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推移变化。从立春到雨水,从惊蛰到春分,从清明到谷雨,从立夏到小满……每两个星期左右,一次节气推移,应和着星辰流转,应和着风起云涌,应和着潮来潮去,应和着花开花落、日升月沉,这些在工业文明的现实里都会渐渐被遗忘、失去了意义的节气,却在池上这样一个农村,时时被农民记惦在口中。”
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与土地赖以为生,与雨水、阳光、风云赖以为生,要兢兢业业,时时刻刻记得自然的变化。日照的长或短,定出了春分、秋分,四时里刻画了立春、立秋、夏至、冬至。惊蛰是大地万物从沉睡里苏醒,雨水是植物茁长的渴望,芒种、谷雨都是五谷萌生的记忆。到了小满,就看到池上田里的稻谷抽出穗,结了最初一粒粒圆圆的谷粒。
蒋勋说,他喜欢立秋以后的处暑,是夏天的结束,也是民间说的“秋老虎”。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是他喜爱的四个节气,早晚有凉风习习,清晨可以在树叶上看到一粒粒露水,空里流霜,夜晚可以灭灯看耿耿星河。
气候变迁了,都市杀死了节气。台湾这几年小雪、大雪常常连树叶都不变色。冬至燠热,吃着汤圆,心中忐忑。回到土地,回到自然,认识节气,也许不是怀旧乡愁,而是自然异变时刻留给都会人的新的救赎吧。
小寒、大寒走过岁月,跟四时依序绽放又依序零落的花朵一一问候。河口涨潮,汹涌澎湃,犹记得青春,热泪盈眶。此时潮退,一波一波,在沙石泥泞中缓缓迂回退遁逝去,学会舍离,学会退潮离岸的告别。
“我在节气里做救赎自己的日常功课。知道岁末寒冬,冷到极致,再过两星期,就是立春了。二十四节气这样周而复始,不言不语,不动声色,无一点爱憎,无一点喜嗔。”
“庚子将尽,祈愿疫情散去,众生平安。”蒋勋说。
辽沈晚报记者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