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家穿越千年与我们对话

辽沈晚报 2020年12月22日

王鑫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以及媒介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本人供图

对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鑫来说,这次“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是观展者与唐宋八大家进行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越千年的情感和人情,不会因为时空流转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唐宋八大家,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审美意义和精神世界。

显而易见,这场对话通过八大家的诗文、书画和他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进行,也使得这场对话超越了历史和文化的时空。

王鑫说:“我们要了解唐宋八大家,应该从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开始,了解他们在时代当中的豪迈和郁结、他们得到的荣光以及遭遇的灾祸、他们的深爱和痛楚以及他们的局限和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的诗文中看到一个现实世界,也能够看到一个审美世界,才能够理解和感悟他们诗文、绘画,书法当中独特的心灵模样。我们今天走近他们,欣赏他们,和他们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们饱满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予了我们滋养,他们在我们当代精神意义世界中依然鲜活,不断流转。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次展出所做的‘文垂千载’‘德行笃定‘‘家国情怀’这三个概括切中了关键。”

解读八大家穿越千年的密码

唐宋八大家何以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打动如今的我们?王鑫认为展出 “文垂千载”“德行笃定”“家国情怀”三个部分很好地找到唐宋八大家的共有气质和类型。

“孟子讲知人论世,‘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读唐宋八大家的诗文,不知道他这个人怎么可以呢?”王鑫说,”我们要了解唐宋八大家,也应该从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开始。我们喜欢唐宋八大家,是因为他们在人、家、国、天下的几个维度是统一的。”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叶燮认为,天地间万物的构成,不外乎理、事、情三个方面。诗文要有理、事、情,世间之种种,也在理、事、情。王鑫认为这就是密码。

这个密码在唐宋八大家身上有非常直观的体现,也很好地做到了“三个合一”,即诗文与人合一,诗文与事合一,以及诗文与情合一。

说到八大家诗文与人的合一,王鑫深感他们的诗词或文章都与他们所遭遇的人事是紧密相连的。一生遭遇坎坷的苏轼,不断被贬谪,一次一次地回返,一次又比一次被贬得更远。就是这样一个颠沛流离的生活,反而在这样的一个诗文世界当中得到了解放。王鑫认为,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苏轼的身上得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印证。

不仅苏轼,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亦是如此,他们每个人生命当中可能都有这个失意的经历。

在当时的同辈人以及后人当中,苏轼与其他大家都有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他们活成了一个范本,一个经典。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能够具备跨越时空的这样一个魅力,就是他在他们的诗文当中将个人的生命,将人世之理,将他们所遭遇人生诸多的事情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这种结合当中,他们在困境当中实现了一种自由。

王鑫真心希望自己的朋友都去辽宁省博物馆,站到唐宋八大家的面前,想着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到的诗、词、文章,去领会他们的故事。

优质的传播应该什么样

今年4月,一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得到不少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这是王鑫心目中理想的跨文化传播的样本。“杜甫能够在不同文化当中被接受、欣赏、理解,就是找到了中西方文化沟通的一个共同感,就是理、事、情,他和我们在历史时空当中的这个沟通的点其实也是一样的。”在她看来,人的故事、情感和心灵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具备跨时空的共通性。如杜甫对家国的情谊,对妻子的爱意,对朋友的诚意,对孩子的歉意,对百姓的怜意,这些都是人心当中的共通之理。

在唐宋八大家的身上,同样具备这样的理、事、情。王鑫也真心希望这次展览促成的“对话”让唐宋八大家变成了一个非常优质的文化范本,进行一次有滋养意义的传播。她认为这次展览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在自有文化当中认识、了解、走近、体会、滋养的过程。

“唐宋八大家能够超越历史时空,走入我们现代,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里,我认为他们也能超越文化的时空,走向世界。这是我特别期待的,我也希望唐宋八大家的展出能够成为一个契机,它不仅出现在辽博,也希望他有一天能够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世界知名博物馆当中,看到我们的文化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走出去。”王鑫兴奋地说到,如果我们找到适当的叙事方法,将之讲述出来,就是一个完满的故事,故事中有中西方能够共通的情理,它也会成为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传统文化,向世界范围传递中华文化非常有效的切口。

钱穆先生曾经用温情和敬意提出该如何对待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制度。无论是杜甫,还是唐宋八大家,他们都是中华文明当中最珍贵的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它已经成为一种血脉相连的东西,就是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保存下来。

但中华文化要想很好地实现跨文化的传播,王鑫认为操作方面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要从一个宏大叙事走进一个小叙事,从人讲起,从故事说起,要从一个小的切口进入,然后再逐渐放大,做到以小见大。中华文化要想实现很好的跨文化的传播,一定要从强势传播,变成对方对我们的文化邀约。比如说《杜甫》就是很好的文化邀约案例,避免强势介入,能够通过文化的邀约来实现彼此的认识、宽容和包容。”

器物层面的传播更易跨文化

王鑫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完成了对全球媒介文化研究著名学者的系列访谈,其中包括英国历史学家、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主要作品:《中华的故事》《杜甫》等);英国著名制片人、导演洛克(《中式学校》《中国新年》)。

她认为《杜甫》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因为文化对外传播,无论是我们自己在讲述,还是他者讲述我们的故事,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找到这些人生命当中那种独特的情理、人事以及他们生命当中被我们敬仰和尊敬的一种生命特质和人生态度,选择合适的讲述方式,也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实化和世界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她注意到,我们的文化无论是向欧美传播,还是向亚非拉地区传播,就要像到人家那里去做客一样,入乡就是你要先去了解它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等。

她另外一个体会是唐宋八大家的诗文、书法和绘画,这种审美范型我们非常熟悉,比如说意境,还有诗文中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我们接受会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另外一种文化当中的人,他们可能对于我们的这种审美类型,首先会觉得陌生,不易接受。

“所以我希望能够把精神性文化形态的内容以器物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被“外人”接受和理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苏东坡在很艰苦的环境当中能够怡然自得,还研发出东坡肉之类的美食,这个东西就会进入到一个生活层面,就会容易被人接受。”

“我们最初的丝绸和瓷器,也促成了中华文化在西方最初的传播。”王鑫说,“如何将我们的唐宋八大家精神特质比较强的文化,在器物层面上做更深入的挖掘,然后进行跨文化传播,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这次意义非凡的展览让王鑫觉得生活在沈阳是幸运的,可以近距离去感触到八大家的文字、绘画、诗文的世界。

“我觉得这是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应该去往更大的世界延伸,希望它不仅仅能够在此停留,还能够做一个跨文化时空的传播,能够很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去讲述中国的故事,中国的人、中国的品格,中国的审美,中国的艺术,中国人那种独特的一个生命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辽沈晚报记者 刘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