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画像。
欧阳修画像。
武侠小说中必不可少的有武林盟主,在文坛也是有盟主的。虽然同样不是官方认证的,但文坛盟主是那个时代文人最尊崇的偶像。
怎么能成为那个时期的文坛盟主呢?辽宁大学教授毕宝魁说,“成为文坛盟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人要有大量的传世文章,二是要有较高的官位。”
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苏轼是无可争论的文坛盟主,而韩愈和王安石是否坐过盟主的位置,则有了不同的声音。
韩愈是不是盟主
新旧唐书说法不同
文坛盟主也称“文宗”,唐朝初期的文坛盟主基本都是宰相。“朝右文宗”的薛元超、“一代词宗”张说、“文坛宗匠”张九龄,都曾位居宰相高位。
安史之乱后,十分赏识韩愈的权德舆,被称为“主文之盟,余二十年”,他也曾位极人臣。而且权德舆曾在九年间知制诰、又三次掌贡举。前者确立其掌朝廷文书,执文坛牛耳的基本形象,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文学之士的典范;后者使其成为诸多朝臣的座师,是其盟主身份的重要基础。
权德舆通过改革科举选士标准,扩大了古文对当时士大夫的影响,实为古文运动承前启后之重要人物,为其后韩愈、柳宗元等开展古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韩愈的官位最高是吏部侍郎,也大概就是从韩愈起,文坛盟主之位无须宰相担任了。
韩愈有个弟子为大唐宗室李翱。李翱肯定了韩愈盟主的地位,“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还说能相提并论的唯有柳宗元和刘禹锡。
宋朝人对韩愈尤为推崇,尤其是编撰《新唐书》的欧阳修正是宋朝古文运动的发起者。而苏轼的四句话更是将韩愈推上了顶峰:“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不过编撰于五代时期的《旧唐书》则对韩愈评价不那么高了,只是说他“自成一家新语”。
而关于韩愈时代的文坛盟主,《旧唐书》则认为是元稹和白居易,“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
《新唐书》称韩愈为一代文宗,是因为欧延修等视韩愈为古文运动先驱。而《旧唐书》成书的五代时期,正是骈文也就是韩愈着力打击的文体重新盛行的时代,当然不会对韩愈过多认可。
近代史家陈寅恪肯定了元稹、白居易是当时文学盟主,但又将韩、柳、元、白统统归入古文运动的阵营之中。
欧阳修是文化旅游的开拓者
欧阳修被贬滁州之后,开发了许多风景秀美之地,并盖了不少凉亭,还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此文一出,不仅使洛阳纸贵,很多人慕名而来都跑去滁州一游,看看欧阳修醉的地方。游人如织,士子云集,比现在很多地方为搞文旅甚至连西门庆的故里都争抢,其名人效应大得多。
当时《醉翁亭记》被刻在石碑之上放于一庙中,结果要求拓碑的人太多,连被单都被疯抢光了。滁州之名天下皆知,滁州出去做买卖的,只要拿着醉翁亭记的拓文送礼,很容易打通关节。
为何《醉翁亭记》如此受追捧呢?文章好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欧阳修是文坛盟主,其一举一动一文一稿都为天下所瞩目。
其实,早在欧阳修第一次贬去夷陵之时,就经常有士人拉帮结伙地去拜访他。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欧阳修早在庆历年间也就是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文坛盟主,而不是他在嘉佑二年当主考官前后。
欧阳修四岁丧父,因为家贫,他的母亲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认字,就是典故“画荻教子”。
连续落第几次后,欧阳修23岁中进士,而且在国子监解试和礼部省试中都获第一,不过殿试名次是十四名,未能连中三元。当时的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结果众考官好心想要欲挫其锐气,以便促其成才。不知道其后欧阳修以科举为突破口推广古文运动是否和此时的经历有关。
欧阳修的第一个官职是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在洛阳的三年中,欧阳修声名鹊起,与梅尧臣、尹洙等青年才俊一起谈诗作文,尤其是文章以古风为之。当时范仲淹赞道,“遽得欧阳永叔从而大振之, 由是天下之文一变。”
到后来,欧阳修在政治上也积极进取,身为台谏官员的他时时针砭时弊,敢于直言直谏,也因之文名更上一层楼。时人说,“修文一出,天下士皆向慕。“
宋朝时,文人特别喜好文会,有史可查的,欧阳修参与和发起的文会就有34次之多,可见他文坛盟主的号召力。
“庆历后,欧阳文忠以文章擅天下,世莫敢有抗衡者。“
“主天下文章之盟者三十年。”
欧阳修选过三个盟主继承人
欧阳修最喜提携后辈,甚至有千古伯乐之称。除了包拯、司马光、韩琦、文彦博这些后来位列宰执之人都被欧阳修举荐过外,“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其他五人都是在布衣之时,被欧阳修看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称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文坛盟主可不只是召集人开开文会搞搞团建,还有重要使命就是文脉的传承。所以欧阳修一直在寻找盟主继承人。当然,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唯一的困扰大概就是看谁都合适。
欧阳修最先选定的继承人是曾巩。他曾说自己门下弟子千人,只有曾巩拜入门中时才是最高兴的。欧阳修就是喜欢曾巩的文章,甚至有时只要他觉得好的文章就认为是曾巩写的。
曾巩和苏轼同年科举,因为是糊名,所以欧阳修看到苏轼的锦绣文章后,就认为是曾巩写的。不过因为曾巩是他弟子,所以为了避嫌,就把这篇文章列为了第二,闹出一个好大的乌龙来。
曾巩也确实是得了欧阳修的文章真传。明朝人确立了“唐宋八大家”之后,学写文章首选“欧曾”也就是欧阳修和曾巩。
不过,那个时代,还有比曾巩更耀眼的存在。而且曾巩一直在地方为官,没有成为盟主所需的名望。
欧阳修接下来看中的另一位是王安石。
王安石是同乡兼亲戚曾巩介绍给欧阳修的。欧阳修读了曾巩送来的王安石的文章后“爱其颂写,不胜其勤”,将其中许多篇章选入自己所编的《文林》一书中,说“此人文学可惊,世无所有”。王安石自此天下知名。
两人见面后,欧阳修写诗赠给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诗中自有让王安石当文坛盟主之意。
不过王安石委婉地回诗拒绝了: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隐晦地暗示,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在写文章上。
但王安石仍被后人认为是出自欧阳修门下,而且因为他的门人子弟也众多,所以也还是被认为是欧阳修选定的苏轼之前的文坛盟主。
诀别之时 欧阳修让位于苏轼
嘉佑二年(1057年),五十岁的欧阳修为主考官,二十岁的苏轼中进士。而后苏轼按照规矩给欧阳修这位座师写感谢信。
欧阳修看后赞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可喜!可喜。”出人头地的成语就是从这来的。
后来,欧阳修还对儿子说过,再过三十年,怕是没人记得我了。取代我的是苏轼。
既然这么欣赏苏轼,欧阳修为何一开始不把他看成文坛盟主继承人呢?理由也简单,苏轼比欧阳修小三十岁,过于年轻了。而曾巩和王安石比欧阳修小十多岁,年纪上更适合接班。
1071年,65岁的欧阳修告老还乡。同一年,苏轼自请外放为杭州通判。与弟弟苏辙一起去颍州看望恩师欧阳修。三人相聚了二十余日。
这是欧阳修和两位弟子最后一次见面。
苏轼说,就在这次见面时,欧阳修让他接过了盟主之位,“公(欧阳)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
第二年,欧阳修去世,谥号“文忠”。
苏轼为盟主后也一样提携后进,门下弟子也是群英荟萃,有秦观、黄庭坚等,并“四学士”“六君子”“后四学士”之称。
后人曾总结,宋朝庆历之后,文人多出自欧阳、王、苏三人门下。
为了文脉传续,苏轼也一直在挑继承人,他对弟子们说,只有真名士当这盟主才能使得文道不坠。
“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
1100年,宋徽宗继位,苏轼终于被允许从海南岛回来了。他写了首诗怀念欧阳先生:
我怀汝阴六一老,眉宇秀发如春峦。羽衣鹤氅古仙伯,岌发两柱扶霜纨。
一年后,苏轼去世,谥号“文忠”。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