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 一块土地

辽沈晚报 2020年12月21日

□陈彦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一些作家不仅是小说家,而且成为文体家,像汪曾祺、沈从文等。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最重要的还是要深深扎根土地。现在很多作品读起来不是那么过瘾,有人觉得是语言问题,其实更多的还是作家对那片土地的研究不够深入造成的。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沈从文的湘西写作,还比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他们都有一个“场” ,认真地把自己扎进去了。

●作家一定要对他所要写的对象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所谓好的语言,就是生活全息形态的折光。语言本身是材料,对于文学来讲就是构建的材质,因为材料选择不清晰,或者对材质了解得不够透彻,搭建的作品就不会好。因此我始终觉得一个作家需要有自己的一块土地。

●现在不太注重田野调查了,尤其有了计算机以后,我们通过检索获得的已经是别人进行了数千次、数万次过滤的知识和感觉。而艺术尤其是文学,需要有毛茸茸的第一手材料、第一直觉,一个作家要写好一部作品,必须扎进去深入研究很多年,才敢有所发言,他的语言才可能是一种自己和别人都喜欢的样式。要回到常识、回到源头去研究。

●随时一点鼠标,仿佛什么都知道了,的确是好事,但是对于文学艺术来讲,它让我们变得懒惰、盲从和误以为是,对于要写的对象,我们了解得并不深刻。

●我们需要浸入到生活里,浸入到这片土地的骨髓里,才可能获得表象的语言和内里的质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