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
如今,很多人高谈阔论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看法,秉承着越快越好、越怪越好、越偏颇越好的原则,丝毫不肯留出沉淀、思考和回味的时间。比如电影刚上映或还没上映,影评就已随处可见,且往往观点两极分化,中间不留余地。这样表达出的看法,代表的是被评论的作品?还是评论者本人?
唐代画家阎立本出身名门勋贵,父亲是北周驸马,哥哥阎立德也是位著名画家。阎立本在这样的家族熏陶下成长,不仅擅长绘画,也擅长品鉴画作。他曾经在荆州看到一幅南朝画家张僧繇的遗作,当即点评说:如此来看,此人不过是徒有虚名之辈。不知是不是回去后反思良久,转天他又专门去看这幅作品,更正了自己的评语,说:这起码算得上是近代的绘画高手了。过了一晚,他还是恋恋不舍,又去看画,终于赞叹说:盛名之下的大画家,果然不是内涵空虚之人!这一次,他看画成痴,坐着看,卧着赏,干脆睡在了这幅画下面,过了十天都舍不得离开。
大艺术家之间的惺惺相惜,尚且需要时间的洗练与观念的转变。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机缘巧合,又怎么可能随时随地发生呢?对于作品的评断、对于艺术的看法,若是急于否定他人,路边吵架即可;只有勇于否定自己,才是心智成熟,才能步步深入,才有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