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亮相辽博,越来越多的辽宁观众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唐宋八大家”真的与辽宁毫无关联吗?
阜新人请欧阳修喝辽白酒
言及唐宋八大家与今日辽宁的关系,特别要讲一讲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不仅出使过辽国、到过辽宁,而且还留下了“白酒诞生于大辽”的珍贵文字记录。
请他喝酒的人是辽道宗耶律洪基(赐御宴),但当时可能辽道宗有事不在现场,因此代其请客的主陪是萧孝友,祖籍辽宁阜新的大辽亲王,时间是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的差事是以北宋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的身份,充“贺契丹登宝位国信使”(即贺辽道宗即皇帝位),他把喝酒这事写进了自己的使辽诗,回国后作为出访工作报告交给有司保管,题为《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
萧孝友出身阜新地区的辽代萧和家族,该家族历经圣、兴、道宗和天祚帝四朝,共计六代百余年,据辽史学者张志勇、齐伟统计,终辽之世,萧和家族共出了6位皇后、19位王爷,在当年可谓风光无限、贵不可言。萧孝友本人曾先后被封为兰陵郡王、陈国王、吴国王、韩国王、燕国王、亲国王,他陪欧阳修喝酒时的身份是“尚父燕国王”,仅从地位上讲,是给足了欧阳修面子。
这首诗中最有价值的一句是:“斫冰烧酒赤,冻脍缕霜红。”据吉林学者张福有考证,所谓“斫冰”,指用斧、锯等工具凿冰,用于烧酒时的降温、冷却。赤,有解释为喝赤红色的鹿茸烧酒,未必如是,或为斫冰烧酒时,灶中的柴火是红的;所谓“冻脍”,有的版本作:“冻鲙”,指冬季或开春刚从冰窟窿中捞出的鱼,鱼刚打出来时,也是红的,堆在白雪白冰上,反差强烈。
古诗佐证:蒸馏酒辽代即产
很长时间内,欧阳修留下的这句诗未引起世人多少关注,直到2006年6月,因一次意外发现,形势才为之一变。
当时,吉林大安酿酒总厂进行老厂房改造,在地基下挖出两口大铁锅、两口小铁锅、一件铁承接器、一口大缸及大约300余块古砖,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冯恩学教授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两口大铁锅,是两套烧制白酒的蒸馏器,古砖块是酿造白酒的炉灶石,这些物件的年代属辽金时期,是用来烧制白酒的器具。
在吉林大安发现的这批珍贵的辽代酿酒器具,目前珍藏于孔令海个人开办的“白酒文化博物馆”中。与此同时,吉林省考古所特派北大毕业的文物修补专家张玉春来大安酒厂工作三个月,修补于此出土的已然残破的辽代酿酒铁锅。这几口铁锅非比寻常,它涉及到一个重要史实的定论问题:中国的蒸馏酒(白酒),早在辽代即已产生了,比目前的记载时间提前了不下200年!
辽代的蒸馏酒出锅时平均在60度左右,最高度数达到70多度!孔令海表示,武松所喝的十八碗“透瓶香”,是发酵酒,最多也就20来度,严格来讲,是南方人爱喝的醪糟,按千年前的辽人眼光,那种酒不过是带点酒味的“甜饮料”。前些年,张福有曾喝了一口“大辽白酒”,结果醉了整整一下午!
1974年4月,在法库叶茂台发掘辽墓时,主持工作的冯永谦曾尝了两口于古墓出土的千年辽酒。2019年11月下旬,冯永谦亲赴吉林大安考察辽代春捺钵遗址,并品尝了大安酒厂用辽代古法所酿之酒,得出如下结论:吉林大安是当年辽代春捺钵的重地、要地,中国蒸馏酒(白酒)的诞生时间定于辽代,这是有考古依据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用辽代古法重酿大辽白酒,重温欧阳修留下的“辽酒名诗”,年过八旬的辽宁冯永谦与年过七旬的吉林孔令海,怀古思今,不禁感慨万千。
昌黎作为地名在辽存在400多年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与“百代文宗”之美誉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籍贯问题,一直是学界津津乐道的焦点话题。有人说韩愈是河南河阳人(今河南省孟州市),有人说韩愈是锦州义县人,韩愈本人则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连他的传世文选也名曰《韩昌黎集》。近些年,“韩愈祖籍”出新说:韩愈乃辽宁朝阳人。
以昌黎望郡自诩
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绵厚指出,依据韩愈提供的“郡望昌黎”的信息线索,可以推断,韩愈的故乡不在中原的黄河流域,而应在辽西的大凌河流域。“韩愈以昌黎望郡自诩,我认为绝不是虚攀。在韩愈生前200余年的北齐文宣帝时,文皇帝亲伐契丹,史载出河北卢龙塞,进入大凌河谷道,先经白狼城(今喀左黄道营子),北行大凌河中游至‘昌黎’,然后达龙城(今朝阳),最后出朝阳北大青山关口而入契丹腹地。我半个世纪间十余次考察凌河古道,上述故地均有史迹可考,可为探查昌黎韩氏起源提供佐证。”王绵厚如是说。
对王绵厚关于韩愈祖籍的新说法,朝阳学者谢景泉给出了更系统的诠释与更明确的解答。
谢景全表示,昌黎是朝阳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名,自慕容皝在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将昌黎郡治自今凌海市大凌河城迁到今朝阳县木头城子始,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乱”昌黎县废弃止,昌黎作为地名在朝阳历史上存在了400多年,尤其是后燕后期至北魏时期,昌黎郡治一直设在龙城,以致昌黎成为龙城的别名。自“安史之乱”后,朝阳地区被奚族控制,后被契丹族控制,从此昌黎这一地名在辽西大地上消失。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有一昌黎县,此昌黎设置于金代,并沿用至今,其实昌黎地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东北。唐代时,昌黎县犹存,属崇州管辖,随唐太宗东征高丽的左二军总管孙则曾任昌黎县令。辽代改唐昌黎为建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平州广宁县今河北昌黎县与广宁府(今辽宁省北镇市)重名,而历史上的营州(今朝阳市)曾为原昌黎郡城,广宁县在辽代又为营州治,于是启用久废的“昌黎”作为广宁县的新县名,并沿用至今。
昌黎韩氏人才辈出
昌黎地名不仅见证了朝阳重要的历史,还见证了昌黎韩氏人才的兴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河东太守四世孙安之,晋员外郎,二子,潜、恬,恬为玄菟太守,二子都、偃为临江令,生后魏从事郎中颖,颖生播,字远游,徙昌黎棘城。”人们多依据此资料认定昌黎韩氏以韩播为始祖,但韩播在北齐时才迁往昌黎棘城,而在韩播迁昌黎棘城之前已有中原韩氏为避“永嘉之乱”迁往东北。由于鲜卑慕容氏能够礼贤下士,于是逃到东北的士族纷纷投入慕容氏帐下,并被慕容氏重用,其中就有韩氏。
由于自北朝至隋唐,昌黎韩氏人才辈出,名声显赫,因此韩愈和韩会、韩介两兄以昌黎为郡望,韩会称昌黎韩会,韩愈甚至称韩昌黎。北朝至隋唐时,昌黎还与公、侯、伯、子、男一起作为封号封予韩姓人士,如韩择木被封为昌黎伯、韩渥被封为昌黎男,韩建、韩凤被封为昌黎王。也有外姓人被封为昌黎王的,如北燕皇族后裔冯熙(北魏冯太后子弟)就被北魏封为昌黎王,可见昌黎地名之高贵。
谢景泉呼吁:“昌黎这一地名承载着朝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传承朝阳历史文化,我们有必要恢复昌黎这一地名。现在朝阳历史上著名的柳城、龙城、燕等地名皆已被命名行政区域或街路,唯昌黎这一地名没有被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