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这是辽宁省继“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后又一次震惊世人之作。
唐宋八大家展展出的《洞庭春色》与《中山松醪》二赋,是苏轼晚年书法精品。前后总计680余字,为其存世墨迹中字数最多的。
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赵构等只存在于史书、课本、演义小说中的人物终于通过他们的手书、碑拓、画作来到观众面前,何等振奋人心!
遥想1000多年前,苏轼在一场雨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然心态,如今尚能与我们共鸣。
只有懂得更多,我们才能感悟更多。
为此,辽沈晚报邀请了著名学者王向峰、王绵厚、毕宝魁、刘墨、卢林、董宝厚、王鑫、李林等人从美学、历史、文学、书法、策展、传播、艺术史等多个维度解读此次文物展。
本报即日起推出“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系列报道,跨越千年,纵横千里,以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的多媒体形式将唐宋八大家影响千年,终成为中华文脉的主干部分展现出来。
唐宋八大家
唐
古文运动
韩愈 又称“韩昌黎” 尤其擅长写散文
柳宗元 又称“柳河东” 擅写散文、游记等
宋
古文运动
苏轼 世称“苏东坡” 擅写诗词、画家
苏洵 自号老泉 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
苏辙 号“颍滨遗老” 以散文著称,擅长史论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
临川文学
宋
王安石 字介甫 世称“王文公”、“临川先生”
曾巩 字子固 世称“曾文定”、“南丰先生”
中国文学史上很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喜欢对古代文人进行合称。我们熟知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而后又有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等。不过,更耳熟能详就是“唐宋八大家”了。
但,唐宋八大家的合称与其他人还是有区别的。前面提到的多是一个时代的代表者,而唐宋八大家的集群却是时空纵跨了两朝四百年,明朝人把他们建群,因为其代表的是一种文学风尚或文学批评理念。
俗话说“文人相轻”,两派文人明明目标一致,但是因为所选路线不同,自己先口诛笔伐地和对方怼起来了。“唐宋八大家”的出现,与明朝都主张改文风的两派文人互相较劲是有一定关系的。
八大家最开始是“唐宋七子”
元朝有一大儒,名为吴澄,他师从“二程”,南宋末期中了乡试。
元朝时的文风是什么样呢,用吴澄的话说,就是“往往沽名钓利而作,文之日以卑陋。”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复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盛唐”。吴澄认为,文风必须复古,复古就要学韩愈和柳宗元。而且他总结了一个有传承的文统。起始者是西汉的贾谊、司马迁,唐朝的继承者是韩愈、柳宗元。而刚亡了没多久的宋朝,自然也必须有代表性人物,那就是欧阳修、苏洵、苏轼、曾巩、王安石。
归类以后,吴澄就将这几位并称为“唐宋七子”。与其后的“唐宋八大家”比,少了一个苏轼的弟弟苏辙。
想改变文风的吴澄推崇“唐宋七子”,但却是孤掌难鸣,他只能寄希望于,“必有豪杰之士,出乎其间。”这一等,就到了明朝。
朱元璋下旨禁止华丽辞藻
俗话说“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可是在明初,却有一个怪现象,就是“明初文人多不仕”,这是清朝史学家赵翼总结的。
《明史·刑法志》中,贵溪有儒士夏伯启叔侄,斩断了自家的手指,只为立誓不做官,于是朱元璋下令将他们处死。
《大诰》中,有一条朱元璋颁布的法令,名字就很直接,“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罪”。
法令也言简意赅,却杀气腾腾。朱元璋的目的就是将一切不安因素掌握在自己手中。即所谓,“期使士人震慑于王室积威之下,使其只能为吾用而不足为吾患。”
不过,朱元璋也和韩愈、欧阳修那些人一样,对夸夸其谈和文章大放烟火十分不满,在洪武二年就专门下旨,禁止华丽辞藻和浮夸文体。
复古派:七子派与唐宋派
明朝时候,骈文是不流行了,不过开始流行“台阁体”。代表人物为: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史称“三杨”。
因为众人竞相模仿,导致文坛作品千篇一律,而且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作。
而且就如唐宋八大家反对的骈文浮夸空洞一样,台阁体文章也脱离现实,缺乏对社会的关怀。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出现了前后七子,力图矫文风以革除其敝。他们同样提出了“复古”,也就是重开古文运动。
就像是韩愈的弟子和后辈们把古文运动渐渐走偏,八大家之后,骈文死灰复燃一样,前后七子影响了一个时代,但“文必秦汉”的观点也使得文章越来越晦涩难懂,许多作品更是拟古甚至抄袭,失去了生气。
就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派改革派文人,他们同样主张复古,但是认为应该学“唐宋”。他们批评前后七子代表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史称“唐宋派”。
“唐宋八大家”冠名权归茅坤
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茅坤就开始编书,书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之后唐宋八大家才成了固定称谓。
明末清初的大儒钱谦益曾赞茅坤,“疾世之为伪秦汉者,批点唐宋八大家之文以正之。”直接点出了茅坤就是打起唐宋八大家的名号与七子派对抗。
当然,“唐宋八大家”的冠名权应该算在茅坤头上,不过就如前面提到的元朝吴澄,八大家的定型也是前人积累的结果。
元末明朝有文人叫朱右,他选了韩柳欧阳等八人的文章编了一部书,因为苏洵苏轼苏辙是一家,所以书名为《六先生文集》(唐宋六家文集)。
而后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也是选取了这八位。
在茅坤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后,唐宋八大家之名算是流传开了。此书选辑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文章共计164卷。
八大家文章也是科举教科书
明清教育,从启蒙教育开始,目标都是科举。所以从当时的现实意义上来说,明朝后期各类唐宋八大家的编选书籍,都是科学考试的参考书。
茅坤等唐宋派认为,除了阅读科举考试指定教材《四书》、《五经》之外,还应多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
对于科举的八股文,如何提高八股文的格调,使八股文表现出“高古典雅”的味道,茅坤的经验是:将六经、秦汉古文及唐宋八大家古文融会贯通,领会其中精义。
唐宋八大家经久不衰流传数百年,与其科举文章参考书的作用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