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

辽沈晚报 2020年12月06日

□姚文冬

我买第一处房子的时候,借了父亲一万八千元,等我手头松宽了,陆续还给了父亲。朋友对此不解:你父亲有几个儿子?言外之意,既然我是独生子,父亲的钱不就是我的钱吗?买房这样的事,父亲出些钱天经地义。但我不那样认为。我从小就目睹了父亲的艰难,他那一代人能攒下这些钱不容易,我怎么忍心挪为己用?

过两年买车,我又借了父亲三万元,也是在第二年就还给了他。

以后又换房子,是按揭的,但有了钱,还是优先考虑父亲。就是说,这么些年来,我几乎没白用过父亲的钱,每次都是借,有借有还。又有人说,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你父亲的钱迟早是你的。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父亲还健康地活着,还没到所谓“迟早”的时候。人活着需要什么?需要被一种力量支撑着,而钱是其中的一项,尤其对父亲那代人来说,穷怕了,手里有钱才会觉得踏实,尽管他不一定去消费,尽管那些钱很多都躺在银行里,但他为此不会对人世产生畏惧,会活得心里有底。

更重要的是,因为我的及时还钱,也等于向他传递一种暗示:他的儿子有能力挣钱,不需要他的资助。如果不还,就不一样了,他肯定会觉得,我很缺钱,活得艰难,他会更为我担忧。

我也是做父亲的,也只有一个儿子,但在这方面,我对儿子与对父亲恰恰相反。

儿子刚参加工作,赶在本地房价攀升之前,也买了房子,他才攒了几个钱呢?所以首付的大部分是我交的。这些首付里,也包括我向父亲借了一部分。对,又是借。这时又有人说,这次不用还了吧,爷爷给孙子花钱肯定心甘情愿。我还是坚持原来的原则,有钱先还父亲。

当我把钱还给父亲的时候,父亲并没有说:不要了,我孙子买房,当爷爷的出钱是应该的。他没有这样说,而是一瞬间,眼里露出不易察觉的惊喜,下意识地说:啊,这么快就有了?

为什么我不让父亲慷慨,却会对自己的儿子慷慨呢?不但交了首付,而且明确表示,将来如果还贷紧张,我还会资助。因为儿子曾担忧地说,恐怕贷款批下来,他就成为月光族了。我这样做,是溺爱吗?不怕他成为啃老族,不怕他变得好逸恶劳吗?

不,我一点不会担心。知子莫若父,这点信心我还是有的。我这样做,首先,是不希望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十年,甚至二十年,只为还房贷去奋斗。我不想让他因为经济的压力,改变价值观,而是希望他不忘初心,为理想去努力。其次,作为父亲,正如那位朋友所说,我的也就是他的,迟早是他的。既然迟早是,为什么要等到咽气时,才把遗产交给他?

有人也许会说,你这么做,很矛盾啊,你不愿花父亲的钱,却希望儿子花你的钱?奥妙就在这里,因为,我和父亲,虽然同样都做了父亲,但我们不是一代人。我们有过不同的时代背景,有过不同的人生经历,也许,金钱能成为父亲那代人勇敢活下去的支撑,却并不是我的支撑,我们这代人,活的是精神,我深知,精神匮乏,多少钱也无法弥补。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观点另类,不能接受,那么有一个理由,任谁都是会接受的,那就是亲情。父亲的人生即将成为“过去时”,他不能再经受风浪,需要的是踏实、稳妥;而儿子的人生有些像“将来时”,他必须迎风破浪,需要的则是从容、信心。那么,我夹在中间,需要让父亲放心,让儿子有信心,而金钱,不过是付出亲情的道具而已。